第四章 请陛下赐死(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此事说来话长,许七安把云州的经过,巨细无遗的告诉魏渊,包括李妙真二号的身份、天宗圣女的身份。  

除了神殊和尚关系重大,其余的事他没有任何保留。  

主要是魏渊太聪明,隐瞒太多会被察觉。再就是大宦官是真的重视他,栽培他,许七安投桃报李,对魏渊很信赖。  

果然,魏渊喝了一口茶,说道:“杨千幻一直跟着你。”  

许七安先是一愣,有些错愕,他也不傻,立刻意会到了什么,问道:“杨师兄为什么要跟着我?”  

“他自然不会无缘无故跟着你,依我对此人的了解,除了喜欢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其余事他是不上心的。”魏渊笑容莫测,“但如果是监正的意思呢。”  

监正知道我的秘密......如果是他授意的,那也合情合理。  

许七安不动声色的打量一下魏渊,大智若妖的魏渊,会不会也察觉出一些端倪?  

魏渊没有执着于这位话题,继续道:“至于那位三品术士,暂且当他是三品吧,我不认为他是司天监的孙玄机。  

“不过,这件事倒是让我想起了一些别的。”  

许七安精神一振:“请魏公解惑。”  

还是魏公靠谱啊,金莲道长那个老银币,说话藏着掖着。而魏渊对我几乎没什么保留。  

“你和司天监的褚采薇相熟,和宋卿也熟,你知道他们各自的身份吗。”  

“监正的亲传弟子?”许七安不太确认的反问。  

司天监的白衣们,并非全部都是监正的弟子,就如同云鹿书院的大儒,时常开堂讲课,但真正的亲传弟子却很少。  

宋卿和褚采薇,还有杨千幻就是监正的亲传弟子。  

“杨千幻是监正的三弟子,宋卿是四弟子,褚采薇是六弟子,白衣术士们喊她小师妹。”魏渊道。  

.....这有什么问题?许七安没听懂。  

“但,监正一共只有五位亲传弟子。”魏渊幽幽道。  

这.....许七安瞳孔微缩,终于明白了魏渊的意思,监正只有五位弟子,可褚采薇却是六弟子,那其中还有一位呢?  

那一位去了哪里?  

杨千幻是三弟子,宋卿是四弟子,褚采薇是六弟子......那位孙玄机不知道是第几位。  

“孙玄机是二弟子。”魏渊道。  

“那么,大弟子和五弟子暂且未明。”许七安说。  

一时间,两人没有继续交谈,茶室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一杯茶见底,魏渊才继续说道:“你醒来的不是时候。”  

“魏公何出此言?”许七安没懂。  

“张行英上书请奏,希望朝廷为你追封,陛下和诸公商议之后,封你为长乐县子。再过几日,圣旨就会下来。”  

魏渊无奈道:“你既已活了,内阁多半会驳回圣旨,陛下多半也会欣然接受。”  

“这有什么的,只要该赏的银子不少我就成。”许七安无所谓的耸肩。  

长乐县子,应该是子爵,听起来就是个弟弟爵位…不,儿子爵位。  

以后遇到长乐县户籍的官员,大家相互介绍,对方说:宁好,我是长乐县xxx  

许七安说:我是长乐县子。  

不懂行的还以为我是人家儿子。  

魏渊看他一眼:“银子只是身外之物,爵位象征的意义岂是银子可比?你即使成了银锣,手里有权有势,但你的地位依旧上不得台面。  

“唯有爵位,才是你彻底脱离民籍,成为王朝权贵的凭证。你若被封爵,许家便不是寻常人家,而是权贵。  

“将来娶妻,平民女子就没资格嫁你。必是豪门千金才能与你般配。”  

“能娶公主吗?”许七安小声问道。  

.....魏渊颔首:“理论上可以。”  

公主是不可能嫁给平民的,未来的夫婿,必定是权贵。子爵虽然不高,好歹也是爵位。  

“不知为何,陛下对你不喜,他若不愿,谁都没办法。”魏渊说完,笑了起来:  

“幸而你非一无是处之辈,还有回旋的余地。”  

“魏公教我。”  

“前些时日,宫中发生了一件大事,福妃意外身亡,衣衫不整的从阁楼坠落下来。当时屋内只有太子一人,且是醉酒。此案甚是棘手,既关乎皇室颜面,又牵扯废立太子一事,三法司都不愿意卷入其中,必定消极办案。”  

.....我的妈诶,太子凌辱皇帝的后妃?  

许七安连忙摇头:“魏公,你这不是害我吗,皇家丑事,岂是我能插手。”  

“无妨。”魏渊摆摆手:“这事文武百官都知道了,多你一个不多。你能查出来最好,查不出来,推掉便是。  

“能力未及,顶多受点惩罚,纵使陛下不喜欢你,没犯大错的情况下,子爵也不是他说斩就斩的,勋贵集团不会同意。”  

了解了,魏公的意思是,如果皇帝撤销对我的封爵圣旨,以后找我办事,我就装死不接受。先哄着元景帝把爵位封给我。  

然后,再以能力不及的理由抽身而退,到时候顶多受点惩罚,白赚一个爵位。  

魏公真是.....足智多谋(老银币)啊。  

“太子是临安的胞兄。”许七安忽然想起自己养的那条妩媚多情的小鱼儿。  

夜店小女王现在肯定又伤心又无助。  

“你与临安公主,没什么纠葛吧?”魏渊眯着眼,审视着他。  

“没有没有。”许七安连忙摇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