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败战将不死(6/10)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忽道:“卢兄,你饱读诗书,一向极有见地,你能否告诉我,这世上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卢云有些愣了,什么好人坏人、是非分际,当属崇卿这年纪的孩童来问,杨肃观堂堂一个大进士,微言大义入目何止万千,竟会问下这道题目。卢云沉吟一会儿,答道:“杨郎中既然问了,我这也答了。儒家言道,求本于仁。能得“仁”者,便是好人。”

杨肃观侧目看了他一眼,道:“仁?那是什么意思?”

卢云含笑道:“夫子有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发乎心,止于行,可以近仁乎。”他见杨肃观不置可否,当即蹲在地下,就着泥土写了个“仁”字。

卢云伸指向地,道:“您瞧这个仁字,左边是个人,右边是个二,仁者,二人也。两人之间的事,便是“仁”了。凡事都替另一人想,那便是发乎心。待得所作所为皆是为旁人好,那便是止于行。两者皆备,也就差相仿佛了。”

杨肃观哈哈一笑,道:“知易行难,恐怕天下没几人做得到。”

卢云伸手自指,又朝杨肃观一指,道:“杨郎中此言大谬。仁无所不在,便仅你我两人在此,也可以有“仁”。”他见杨肃观衣襟上沾着枯草,当下举手起来,伸手替他拍落。道:“仁不见得要抛头颅、洒热血,也不见得要英雄伟业。便是虫蝇事,也可以近仁。只要心里存着善念,即便施舍一碗饭、送出一杯水,在那舍己为人的一刻,都能让夫子动容。”

杨肃观默默望着他,忽地颔首道:“卢云,您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无怪仲海这般敬重你。”

二人相识以来,什么时候这般情真意切地说过话?卢云脸上微红,有些受宠若惊,摇手道:“书呆子一个,有什么了得?杨郎中如此谬赞,可真折煞我了。”

杨肃观微微一笑,霎时低下头去,闭上了双眼。卢云见他似在思索什么?一时不敢打扰,只静静等候说话。

天色渐晚,远处家丁提着灯火过来,秋日凉风徐吹,让人胸怀大畅。卢云一旁守着,只见杨肃观仍是一动不动,只在垂首闭目,好似老僧入定。卢云见伍府中灯火亮起,想起顾倩兮还在等候自己回去,便道:“天色暗了,我得走了。咱们改日再聊吧。”他正要起身,忽见杨肃观双目睁开,他伸手出来,拉住了卢云,道:“卢兄,你若当我是朋友,可否回答一事。”卢云过去虽不与此人亲近,但现下杨肃观故旧凋零,处境大见孤单,如何能弃他而去?慨然便道:“杨郎中只管问。在下只要知道,便不会隐瞒。”

杨肃观露出欣慰的笑容,当下颔首道:“吾师身死之时,你是第一个见到他的人。你能否告诉在下,他临死之前,可有什么遗言?”卢云心下一凛,竟是有些犹豫。只因自己是第一个见到天绝尸身的人,这些日子彷如众矢之的。非但灵音、灵真等高僧纷纷遣使来问,便连宋公迈、高天威也曾屡次相询。只是当时秦仲海郑重嘱咐,要自己绝不可对外人提起天绝遗言,否则天下必有大祸,也是为此,卢云始终守口如瓶,不曾向人提过那两句话。

眼看卢云沉默良久,杨肃观也不催促,只是守在一旁。

卢云见他容情平淡,毫无套问自己说话的意思,反而更感犹豫。以杨肃观的深沉多智,要是一上来便大加拐骗逼问,以自己的驴性子,必然万般防备,打死不说。可偏生此人权柄不在,处境凄凉,却不免打动了卢云。

于情于理,人家本是天绝的爱徒,师父的遗言,自己凭什么隐瞒?卢云心念微动,正要说话,忽又想起秦仲海所言的“改朝换代”,他心下一惊,又把话缩了回去。

杨肃观微微一笑,道:“卢兄,我从就是个守规矩的人。只要是父母尊长订下规范,我一定遵守。现下我长大了,知道得多了,父母慢慢也管不住我了……如今唯一还能给我规范的,只剩下……”他顿了顿,仰望无尽晚霞,轻声道:“上苍。”

杨肃观轻轻一揖,好似想说什么?却又有些心懒,便自走了。卢云怔怔望着,只见同侪转身行向院中角落,天色将暗,黑影掩来,霎时便将他的身影吞噬。卢云心念一动,忽然有些不忍,赶忙追了过去,拉住了他。

卢云心里难受,已是不吐不快,咬牙便道:“不瞒你吧!那日尊师说了两句话,第一句叫做金水桥畔……”杨肃观神情错愕,喃喃地道:“金水桥……”

便在此时,背后传来一声大喝:“卢兄弟!”卢云回首去望,背后脚步杂沓,大批武官走出厅来,当前两人一老一壮,并肩行走,都是方头大耳,身材魁梧。左首的是柳昂天,右首却是伍定远。看来方才喊话的便是他了。

眼看伍定远赶将过来,杨肃观不愿与众人照面,当下纵身跃起,身子飘出了十来丈,如纸鸢般飘上墙头。卢云心下骇然,不知杨肃观何时练成这般身法,他自忖轻功不及,身上伤势又未痊愈,只能快步追到墙下,急急叫道:“杨郎中!我话还没说完,你要去哪儿?”

一轮红日即将入山,杨肃观单膝蹲地,垂首望向卢云,那夕阳照来,只耀得他满身光辉,极显尊贵之气。两人四目相望,听他轻轻叹道:“你不用为难。上天如果垂怜我,便会让我得到我该得的。反之,我也不会强求。”

他伸手向下,轻触卢云的面颊,又道:“临别之际,赠你一言。”

卢云不知为何,只觉杨肃观即将一去不返,他热血上涌,只牢牢握住他的手。杨肃观微微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