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一章 十年流逝(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点志向的,就应该趁早走出去。  

问题是,他现在成了狗头金,即便要出去,也得乔装打扮一下,否则就是送。  

那就先糗着吧。  

于是他将战场打扫了一番,然后甩给什么都收的系统。  

继而从系统那里拿到适用的远航技术,扔给工匠傀儡们,让它们将之与现有的造物结合,完成技术实用化。  

与此同时,伤筋动骨的魔物船团,不得不结束游猎,落地建巢,恢复养伤。  

它们来这一星域,的确是被逼无奈。  

它们属于一次长达两千年的仙战的失利阵营余孽。  

作为胜利方的仙门联合,对它们玩了一招驱虎吞狼的阳谋。  

为了生存,它们只能是跑来这一隅抓虫子吃。  

孽虫。也就是周行开小号在飞云秘境灭除的那种魔物。  

这片星域之所以变得贫瘠,就是拜孽虫所赐。  

干旱、赤地千里;蝗灾、植被啃光;涝灾、水土流失。  

又干旱、土地养分尽丧;又蝗灾、物种尽绝,土地沙化。  

差不多就是类似这般模式,孽虫便是超凡版的蝗虫,为祸更烈。  

屡灭不绝,几次反复之后,这片星域已成贫瘠之地,仙道承认治虫不利,将这片星域放弃了。  

但就像沙漠戈壁也有植物、乃至绿洲,这片星域仍有生命存活。  

秘境就仿佛是成簇的仙人掌、沙棘、胡杨这类的植物,而大千世界,则能算沙漠中的绿洲。  

它们也是孽虫在这星域最后的口粮。  

魔物船团则逐虫而生。  

它们不是跟孽虫抢口粮来的。  

相比于灵气、煞气,天材地宝,它们更需要弥合‘道损’。  

成王败寇,在仙战中它们败了,不但要要背负生灵涂炭的罪责,还要承受‘毁灭大道’、‘黑暗大道’等诸道的反噬。  

这样的大失败,要想彻底弥平,自然需要哪里跌倒、哪里站起来才行。  

但,在进行下一场决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个体乃至群体的命运的仙战前,先要舔舐伤口,积蓄力量。  

而逐虫而生,就能一定程度的稳住‘道损’之伤。  

说白了,天道无心,不问善恶,魔道中人若是遵守它的规则,照样可以获得天运加持。  

然而,魔修又怎肯老老实实挣这种利?  

它们不玩细水长流,更别说什么为后人计,就这一锤子买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哪怕过把瘾就死。  

因此,它们逐虫而生的细则,是锅让孽虫背,而它们随后得利。  

在这样的一个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当始作俑者。  

比如说养虫、放虫。这么做玩砸了。  

但可以打擦边球。  

比如貌似是在灭魔,实则是在驱魔。  

放疯狼袭村,然后再以灭狼的名义将村子一起洗劫。并表示这是灭狼的正常代价,不得已的耗损,我们也不想的…  

然后它们遭遇了周行。  

周行究竟是不是它们的报应,不太好说。  

毕竟周行身怀系统挂,连成道者都算不到他。  

不管怎么说,魔物船团这次是亏大发了。  

连逐虫而生的策略都没办法玩了,必须得蛰伏养伤。  

然后谢天赐就倒了霉。  

这事细说,同样跟周行有关。  

周行在马蹄谷事件后,协助傅山,将常年由御剑门把持的两个星命体名额也都抢了去。  

这事导致谢天赐异常的震怒和担忧。  

为此,他派了一个分身前往星神封印地,既为监控,也为研究。  

星命体的每一次重要成长变化,都会在这里显现。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分析,谢天赐也确实掌握了不少‘丢失’的星命体的情报信息。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坐镇,生灵气息被途径的魔物船团发现,继而导致封印地暴露。  

这事发生魔物船团跟周行本尊干架之前。  

当时船团的上层很开心,星神的力量十分原始,利于它们吸收。  

它们倒是很想更进一步的谋夺星神之力,毕竟星神被封印了这么久,简直就是待宰羔羊。  

但就连当年的仙人,都没能彻底搞定星神,它们也不行。  

毕竟导致大千崩溃的因果,它们同样承担不起。  

道损加深,死的更快,很可能某次闭关修炼,就突然走火入魔,自燃殒落。  

另外,因为封印了太久,被一代代星命体没少消耗的星神之力,因此星神之力不够它们分。  

魔物船团代表的是魔门六道。  

分别是玄阴宗、白骨门、血魄宗、幽木门、圣极殿、黄泉道。  

实际上魔门远不止这些,还有浑成教、灭情道、阴姹宫等等。  

但在魔物船团,这些魔门派别,都不成气候,主要就是这六道。  

取代战神殿的,就是圣极殿,后改名圣宗,意思是要在这里开宗立派。  

被周行带领周阀修士困于蜃城天都中团灭的,是幽木门。  

而被周行本尊在虚空中灭掉的,则是黄泉道几乎全部,白骨中和玄阴宗近半,就属血魄宗运气最好,伤损极小。  

血魄宗也因此事后被玄阴宗和白骨门联合针对,被迫前往大千。  

但不得不说,它们简直就是魔门六道中的天运小公举。  

不久之后,就发现跟它们也算是一脉相承的血煞系列法门、竟然在大千广为流传。  

这对它们而言,就好比养鸡户发现了一大票不知谁家走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