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章 剑意销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碰撞出光星,随即丧力化入海水中。  

一时间,万千光星在距离海爬兽两丈左右的海水中闪耀,煞是好看。  

不同于玉无双以擎天手的衍生神通、轻描淡写的挡住水刺攻击,重光上人,乃至队伍中间那头海爬兽上的修士们,挡这攻击就显得比较吃力,更准确的说是耗费不菲。  

重光上人仍旧是靠天尘纱,看起来确实气派华丽,如梦似幻。  

但如果可以,他本人其实并不希望这般招摇,毕竟只会引来更多邪物,且令其愈发的疯狂,而且耗费又大。  

可他对天尘纱的控制,远比不得玉无双对擎天手的控制,想要将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几乎是不可能的。  

遇到现在这种情况,只能是宁肯过火一点,也别闹出护力不足、还需要其他人自行防护的笑话。  

至于中间的海爬兽上,季无咎手中也是有准仙器的。  

厚土宗在仙宝事件时期得到两件仙物,其中一件几经辗转后落到了季无咎手中、成为其本命法宝,算是宗门对未来的一项投资。  

只不过,季无咎目前驾驭这准仙器,方式少的可怜,每次只能是唤出,而不能只是借用其力。  

于是,防御效果最华丽的反倒是他这边,就见一颗拳头大的光珠突然出现在海爬兽的上方,随即形成半径五丈左右的半透明金色光芒区域。  

此乃这准仙器的基本效力,日光轮。  

此外,这光珠还放出上千道射线形光流。  

这些光流并非激光那般约束性极强,而更像是热流,核心是金白色的光线,周遭是火焰形态的金芒,让人联想到太阳。  

阳尘珠,第一属性是乾阳之力,第二属性是己土之力,说白了就是以突变的天阳精华结合土之精华形成的熔岩为母床,孕育出的天材地宝。  

乾阳克阴,土克水,但阳尘珠在如今的环境中,却是典型的反被克。  

乾阳之力,被浓郁的浊煞阴气反克,土能克水,此刻却是水多土流之势。  

更麻烦的是,在这海渊中,最最缺的,恰恰就是这种克制的超凡力量。  

超凡生克玩到高端,相生固然重要,相克却是真正的点睛奥妙。  

相生是用来‘养’的,相克是用来‘激’的。  

变量的火花,就需要激发特性才能点亮。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玄门还是魔门,都需要一定比例对立力量以成事的根本所在。  

因此,阳尘珠一亮相,顿时就使得邪物愈发的疯狂。  

甚至出现邪物争抢着被那高温的乾阳射线击中的情况,这个可比三日前那些邪物挨玉无双的劫雷划算的多。  

劫雷代表天地威严,既锻身又炼心,哪样不成都得灰灰。  

乾阳之力对这些邪物却是只锻身,熬过去了身体中总能剩下几处含有阳气的活肉,这便是大收获,将来将这肉培养壮大,阳间行走便基本不是问题了,更进一步也有了指望。  

重光上人为此对季无咎发出了警告,季无咎急忙敛去射线的激发。其实就算重光上人不说,季无咎也玩不起几轮,消耗太巨。  

而其他天骄们,则借着这轮光明大放,看清了周遭的形势,原来他们已经被无数邪物围观了。  

邪物的密集程度,接近于人墙,从顶到侧,摩肩擦踵,在阳尘珠的光芒映照下,尽显狰狞。  

季无咎虽然控制阳尘珠,只借其‘日光轮’之威,化掉那些阴煞水刺,但这饵着实够香,成功引发了邪物疯狂,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纷纷不顾死活的扑上来。  

这时,骨瘦如柴的商恒出手,以地仙葫芦的力量融入阳尘珠的日光轮中,令己土之力盖亚乾阳,日光轮顿时化作熔火轮,透出了金橘色的光芒。  

这种掩盖之法,导致了更糟的结果。  

邪物们没想象中的那么傻,熔火轮中仍旧有乾阳之力,对它们可能造成的伤害却进一步下降了,更易下口了。  

周行通过影音资料看到这一幕,不禁莞尔:“简直就是怕邪物吃不爽,莜面三生三熟去毒性。”  

而当时在现场,玉无双看到这一幕,祭出了诛仙刃。  

诛仙刃的关键自然是诛仙剑阵的剑意。  

次要关键是能够承载这剑意而不崩的载体。  

玉无双采用的是玄冰洞的特产玄冰。  

这种玄冰是周行将一条中型灵脉置入其中后,洞天纳周遭虚空之精华而产生的。  

也不晓得玄冰洞所在的空间是个什么所在,外界有着一些奇特的超凡物质,但人力无法收集,只能借助洞天成体系的法则禁制之能,才能微量获取。  

数年时间,结出一段尺长如刀半透明玄冰,玉无双要借‘土克水’的特性,运转五行土之力,才能持握。  

最终它成了诛仙剑阵剑意的载体。  

尚都玉无双用来反杀刺客的,便是此物。  

严格的说,它算不得法宝,而更像能反复充能的玉符。  

玉无双在揣摩诛仙剑阵剑意时,顺便会对此物构成剑意灌注效果。这次却是将数年灌注的剑意一次性释放了出来。  

释放前,玉无双特意传音给众修,让其‘空心锁识’。  

空心就是什么都不想,锁识则是关闭六感。  

周行看资料到这里,再次莞尔,他想到了地球的某个梗:“你们都小心注意,我要装比啦!”  

不考虑当时的实际氛围,以爆米花观影者的角度看这一段,真就是这种感觉。  

诛仙剑阵剑意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