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惨遭灭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在这种记挂之下,他辗转反侧睡不着,到了夜里约二更天时,他突然听到了‘沙沙’的响声。  

像是老鼠在翻动粮仓,也像是春蚕食桑…  

好半晌后,少年终于反应过来——下雨了。  

这个念头一涌入他脑海中,他顿时寒意生起。  

近来东屏村真的雨水很多,且这雨水不大吉利。  

“我娘临死前,提过旺三爷、旺婆婆‘回来’的那天,都下了雨——”  

所以当时少年听到雨声,便猛地从床上坐起。  

奇怪的是全家人都像是陷入了沉睡中,四周静得有些瘮人。  

就在他忐忑不安之际,突然屋门外传来了‘哐哐’的敲门声。  

‘哐哐哐。’  

似是有人在重重拍门。  

少年当时浑身直抖,偏偏这敲门声一响,原先陷入沉睡的家中人纷纷被吵醒。  

大家一醒之后,发出声响打破了沉寂。  

可这种吵闹并没有让少年舒缓口气,反倒让他更加的不安。  

‘哐哐哐。’  

敲门声还在继续,家里人苏醒后坐到了一起。  

大家想起近来村里发生的诡谲事,都感到格外的害怕,不敢出声。  

但该来的始终躲不过。  

一旦被厉鬼的法则标记,并不会因为普通人的躲藏便消失。  

少年的家人没有出声,外间敲门的人许久后终于出声了:  

“开门。”  

他白天淹死在池塘里,随后被村人匆匆下葬的母亲回来了。  

少年母亲在生时提及旺三爷‘回来’一事,家里人初时相信,但随着旺婆婆一死,大家难免也会受到流言蜚语的影响,怀疑是不是母亲编造了谎言骗人。  

直到这一夜母亲死而归来,众人才知道害怕。  

“我们一宿没睡——”少年的声音有些低沉,“没有人敢去开门,那敲击声持续了半宿,直到天快蒙蒙亮时才消失。”  

天色一亮,下了一晚的雨也停了。  

惊吓了一晚的家人颤巍巍的打开了房门,外头没有厉鬼,也没有母亲身影,留下的只有满地的稀泥巴。  

“泥地中有一串清晰的脚印。”  

虽说事情已经过去了七八个月,但提及这桩过往时,少年的身体却一直在颤抖,显然害怕至极。  

幸存的船工、卢家人也噤若寒蝉,不敢吱声。  

就在这时,赵福生突然问道:  

“这脚印是几串?”  

“什、什么?”  

惊魂未定的少年满脸茫然的抬起了头来,似是没反应过来赵福生话中之意。  

“你们房门口的脚印你亲眼目睹了吗?”赵福生并没有因为他的反问而不耐烦,再次提问。  

“目睹——”少年求救似的扭头看向周围的人,丁大同叹道:  

“大人问你亲眼看到了吗?”  

“哦哦哦,睹了、睹了,我亲眼看到的,当时是我开的门。”少年忙不迭的点头。  

他胆子还不小,不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因为厉鬼复苏的是他母亲,他不知深浅,因此还敢揽事。  

“那你家门前的脚印有几串?”  

赵福生怕他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便摊开左手,以右手食指、中指前后在掌心中做走动状:  

“这样走过去是一串,如果多走几个来回,便会留下更多的脚印。”  

东屏村下雨多时,地面全是稀泥,走过会留下印痕。  

少年明白她的意思,连忙道:  

“就一串——”  

“脚印是向哪个方向?是往家门前来,还是离开家门前?”赵福生又问。  

少年就道:  

“往门前来的,就一串,像有人走到屋门前,然后就消失了——”他说到这里,又缩了下肩膀,小声的道:  

“有鬼来屋门前——”  

赵福生面前严肃:  

“那就是有来无回。”  

“有、有来无回?”钟瑶愣了一愣,接着下意识的看向武少春:  

“武大爷,这是什么意思?”  

他在万安县时与武少春相处了几日,对武少春又敬且畏。  

武少春跟着赵福生学了一段时间,又独自办过一桩鬼案,此时略一思索,便眼睛一亮:  

“莫非是鬼来了没走,还留在屋里?”  

“啊!”  

武少春的这一句话将众人吓得不轻。  

无论是东屏村的幸存者还是卢家、船工及昌平郡众人都头皮发麻,忙不迭的紧紧后背相贴,靠到了一起,警惕的看向四周。  

“有很大可能。”  

赵福生点头:  

“这也许是厉鬼杀人法则,脚印走到哪家门前,便留下。”  

直到将这一家人杀灭门才止。  

想到这里,赵福生又看了少年一眼,又意识到自己这话并不完全准确,兴许只说对了厉鬼杀人法则的一部分而已——否则本该也死于鬼祸的少年为什么还活着呢?  

“之后你家是不是也出事了?”  

赵福生问。  

少年神色黯然的点头:  

“是,后来我们不敢再在家住下去,便去寻叶二爷想法救命。”  

村里人得知出了鬼祸,都吓得头皮发麻。  

只是事已至此,无从逃避。  

叶二爷也觉得棘手,很怕少年娘死不瞑目,便想找个法子消去祸事。  

“我们请不起镇魔司,也不敢上报此事,二爷就说邻村有个度鬼人——”  

“度鬼人?”范无救第一次听说这样的称呼,好奇的问了一声。  

武少春解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