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进入村庄(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镇魔司,最终一家人落得死于厉鬼之手的结局。  

“那可不是。”张传世摇了摇头,解释给赵福生听:  

“你别看他们家一年能挣三十两,但每年要交不少税,说不定只是驴粪蛋子表面光,背地里还欠着债呢。”  

“谁说不是。”  

提到银钱,武大敬的表情顿时比先前听到赵福生无法看风水时还要难看一些:  

“我们家一年人头税、过路费、保护税,一共得交二十八九两银子。”  

余下的银钱供一家人吃喝,根本不够,农闲之时,一家人还得出外打零工,养牲畜补贴家中。  

除此之外,“这还得老天保佑,不要遭遇灾祸。”  

若遇上灾荒年,地里收成不够,不止赚不了钱,还得倒贴,卖儿卖女的就在多数。  

“到了灾年,你往县镇城中一走,不要说给钱,给口饭吃就能将人牵走——”  

张传世说到这里,偷偷看了赵福生一眼。  

他知道赵福生的来历,怕她听到这话发怒。  

赵福生愣了一愣。  

她是知道大汉朝百姓贫穷,但重生之后她进入了镇魔司,虽说驭使了厉鬼,生死难料,但吃喝有人侍候,还没有尝过生计之苦。  

此时听到武大敬提起这些事,竟像是比谈起遇鬼还要恐怖。  

“税收这么高?”她问了一声。  

张传世转头与武大敬对视了一眼,两人俱都苦笑。  

气氛冷了片刻,半晌后,张传世打破沉默:  

“朝廷量地而收。”他赶着马车往村庄方向行去,说道:  

“反正我们这块儿地方朝廷半放弃了,说说也无妨。”  

他道:  

“前些年,老皇帝在位时,鼓励农耕。”  

“农耕是好事啊。”赵福生犹豫了一下,答了一句。  

“哪儿好啊!”武大敬摇了摇头:  

“我看就是一个昏招。当初朝廷鼓励开荒,说是开了多少有奖励米粮,我们当时就去开了,忙活了大半年,最终米粮也没领到,官府说是记账。”  

当时众人怨声载道,而开荒有功的官员则丈量土地后受到了朝廷嘉奖,没过多久平步青云,升官调任了。  

“开后的地记到了我们头上,到了来年,便该要上交税赋。”这些地当时开是开了,可惜穷苦人家自己吃都不够,留的种也不多,开的荒地大多也就不了了之,最终逐渐荒芜。  

但民众没有种地,这些开过荒的地却留记在册,成为了铁板上钉钉的田地,每人要交的税是实打实的。  

“一年年累积下来,可不是个小数目。”  

赵福生听武大敬这样一说,脸上露出匪夷所思之色:  

“这岂不是官员做假业绩,把糊涂账留给老百姓了?”  

武大敬苦笑:  

“除此之外,地方还有另一笔税收。”他说到这里,忧心忡忡。  

“什么税收?”赵福生问。  

“镇魔司的保护费呢。”张传世顺口答道。  

“什么?”赵福生匪夷所思,奇怪道:  

“我没有收过镇魔司的保护费啊?”  

张传世的脸上露出懊悔之色,他说话太快,有些话不过脑子便提了,这会儿听赵福生一问,只得硬着头皮答道:  

“大人您仁慈,确实还没有收。”  

“但按照镇魔司以往规则,上头的令司、令使确实不沾手收取保护费、税费的活,都是由底下的杂役去做,这笔钱比朝廷的苛捐杂税还要多,摊派到每个人头上,非交不可。”  

他说完,又小声的道:  

“以往我们也得交,我店里的尸奴每年都得交二钱银子呢。”  

杂役们收了钱后,分出一半交到镇魔司令司手中,一部分交给令使们花用,另外一部分则揣入自己的腰包之中。  

所以当时赵福生提起要招揽杂役时,范无救感到困惑异常:招杂役还要花钱?那不是消息一放出去,便有大量的人抢着要做?  

赵福生面色有些难看。  

张传世感觉得出来她心情不妙,心中惴惴不安,不知自己是不是不该与她提起这个话题。  

“但大人您与以往镇魔司令司可不同,您上位之后,我们万安县——”  

“好了别拍马屁了。”赵福生将张传世的话打断,又问武大敬:  

“这几个月以来,你们可被收了镇魔司的保护费?”  

“…”武大敬不敢吭声,看了张传世一眼,表情有些可怜巴巴的。  

他再傻也知道这个话题让赵福生心情不好,本不欲再说,赵福生就道:  

“说!”  

村老吓得一个激灵:  

“收、收了。”他点头哈腰:  

“镇上的大人说了,朝廷的税收可以暂时拖欠到明年开春,但镇魔司的钱是一刻都不能拖缓的。”  

“你们一家一年得交多少银子?”赵福生再问。  

武大敬就老实道:  

“一家一年得交二十两银子。”  

赵福生突然觉得万安县的问题并不只在于厉鬼杀人了。  

这世道苛捐杂税之重,几乎逼得普通人走投无路,再加上厉鬼纵横,一般人怎么活得下去呢?  

“镇魔司收了这么多钱,一些鬼案还敢不做?”她有些惊奇。  

张传世就撇了撇嘴角:  

“那有什么奇怪的,谁的命不是命呢?”  

令司使用厉鬼力量,可是要拿命去拼的。  

收钱的时候归收钱,要命又是另一回事了。  

更何况,强大的力量掌握在令司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