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封赏又出了问题】(2/3)
请隐居渤海,从此改为贤德隐妃,一生不见世人之面。
第二段,说的是楚王李祐悲伤母妃病疾,大哭不止,吐血三升,太医救治不急,当日薨死离世。
至于第三段,说的则是李云为了迎接皇帝车架,所以不远千里跨越渤海而来,结果在路上收到两个徒弟,分别是包杀生和李白丁。
房玄龄说要把这三段话抄在圣旨上,其中的意思不用说也很明白,这是要把李云说的事情坐实,通过圣旨传扬给天下人听。
不愧是大唐第一宰相,难怪能成为皇帝的心腹。
李世民甚是满意,不过却又再次开口道:“史书上也要这么写,朕不想见到儒家胡乱用笔,此事若是不严加控制,恐怕民间会多出许多本野史……”
皇帝的担心不无道理。
自古儒家就有撰写野史的习惯。
野史和正史不同,野史经常会记载真正的内幕,并且由于儒门势力太过庞大,所以导致野史这东西禁无可查,读书人偷偷写了先藏起来,等你皇帝死了几十年以后再传播,这种办法即便天王老子也只能干瞪眼,对于写野史的人简直莫奈可和。
但是房玄龄却呵呵一笑,直接用反问句回答皇帝道:“陛下此忧,臣问谁敢?”
陛下此忧,臣问谁敢?
李世民顿时一怔,突然若有所思看了一眼李云。
是啊!
谁敢?
这三件事处理的办法极其微妙,又是经过他这个皇帝同意的家事,并且是由李云这个渤海国主亲口述说,天底下谁有胆量同时惹翻他们两个人?
世家敢吗?
世家到现在还担心李云动手杀人呢。
儒门敢吗?
儒门写野史的时候也得看人下菜碟。
他们敢写皇帝的私事,甚至在书里嘲讽皇帝作风糜烂,但是他们保证不敢写李云的事情,因为皇帝守规矩李云不守规矩。
皇帝不能随便杀人,偏偏李云不是皇帝。倘若有哪个读书人胆敢写他的隐私,李云完全可以去找读书人报私仇。
所谓的私仇怎么报?
杀就完事了。
……
一场风云突变,终于云淡风轻。
房玄龄接下了拟定圣旨的差事,李世民放下了心中的一个担忧,在场文武百官也是暗暗轻吐一口气,人人都觉得今日之事心惊肉跳。
幸好解决了。
所有人都变得轻松起来。
唯有李云仍旧跪在地上,待到此时突然又张开了口,道:“陛下,您刚才说过有赏,趁着早朝尚未议事,陛下先把孩子的封赏给了吧。”
这又改回了臣子的口吻,不在称呼李世民二大爷。
他仍旧抱着两个孩子,身躯保持恭敬姿态,再次道:“臣是大唐诸侯,门徒宛如亲子,自古诸侯之子嗣,当有朝堂之封爵,臣对大唐颇有功勋,但是臣的位置已经凌高九顶,加无可加,封无可封,唯能将功勋传给弟子,或可让他们的封赏再上层楼……”
说着停了一停,目光向着李世民微微示意。
李世民瞬间领悟于心,连忙哈哈大笑道:“你收真传门徒,实乃国之大事,大唐渤海国主的弟子,数来数去也只有九个人,身份天然高贵,岂能泯然众人?他们应该封赏,他们必须封赏,他们有资格封赏!”
皇帝一连说出三段排比句,显然对此事极为重视,忽然转头又看向房玄龄,沉声问道:“汝是宰相,可有谏言?”
这次老房可没答应,反而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般,道:“陛下莫要问臣,此事臣没资格。”
虽然拒绝了皇帝的垂询,但是老房紧跟着给出了解决办法,但见老房接着道:“渤海国主之徒受封,原因乃是他们真传犹如亲子,而皇族子嗣的封赏订立乃是私事,陛下应该去问宗正寺的大宗正。”
老房多刁啊,一句话就帮皇帝封死了所有的不合理,有了他这番言论之后,李云徒弟的封赏之事由国事变成了家事,不管皇帝封的何等出格,大臣们都没办法阻止。
李世民要的正是老房这个配合。
但见皇帝呵呵一笑,故作恍悟般点点头,道:“房乔说的不错,朕确实不该问你。”
说着转头看向群臣,目光在人群中不断搜寻。
可惜早朝官员实在太多,皇帝一时之间找不到目标,无奈只能再次笑呵呵一声,发问道:“大宗正若是没有瞌睡打盹,还请站出来帮朕出出主意。”
“喂喂喂,陛下喊你呢!”人群之中的崔浩推了一把身边老头,急不可耐道:“快点站起来说话,吸引陛下目光过来,你跟陛下说话进言之时,我这个年轻俊彦正好跟着展露头角。”
老头嘿了一声,满脸有趣看着这货,道:“臭小子足够无耻,你这是把老夫当做垫脚石。”
崔浩搓了搓手,一脸嘿嘿道:“提携提携后进吧,咱们可是忘年交。你这个大宗正没啥实权,能帮我的估计也就这点了。”
老头呸了一声,恶狠狠啐他一口唾沫,不过似乎并未生气,反而对这货很是赞赏,专门叮嘱一声道:“想要表现也可以,等会老夫给你机会,至于你能不能把握的住,那得看你是否有本事吸引陛下和渤海国主的注意。”
崔浩先是一呆,随即大喜过望,这货连说话都显得颤抖起来,兴奋道:“我只让你吸引陛下注意,你竟然帮我吸引渤海国主,好得很,好得很,我有能力,也有本事,只要你帮我一把,晚辈感谢你老头全家八辈子。”
“老夫抽死你!”大宗正气的面皮发鼓,怒气冲冲道:“感谢人哪有感谢八辈子的?”
崔浩一脸讪笑,连忙致歉道:“口误,口误,老头别生气啊,咱们是忘年交。”
第二段,说的是楚王李祐悲伤母妃病疾,大哭不止,吐血三升,太医救治不急,当日薨死离世。
至于第三段,说的则是李云为了迎接皇帝车架,所以不远千里跨越渤海而来,结果在路上收到两个徒弟,分别是包杀生和李白丁。
房玄龄说要把这三段话抄在圣旨上,其中的意思不用说也很明白,这是要把李云说的事情坐实,通过圣旨传扬给天下人听。
不愧是大唐第一宰相,难怪能成为皇帝的心腹。
李世民甚是满意,不过却又再次开口道:“史书上也要这么写,朕不想见到儒家胡乱用笔,此事若是不严加控制,恐怕民间会多出许多本野史……”
皇帝的担心不无道理。
自古儒家就有撰写野史的习惯。
野史和正史不同,野史经常会记载真正的内幕,并且由于儒门势力太过庞大,所以导致野史这东西禁无可查,读书人偷偷写了先藏起来,等你皇帝死了几十年以后再传播,这种办法即便天王老子也只能干瞪眼,对于写野史的人简直莫奈可和。
但是房玄龄却呵呵一笑,直接用反问句回答皇帝道:“陛下此忧,臣问谁敢?”
陛下此忧,臣问谁敢?
李世民顿时一怔,突然若有所思看了一眼李云。
是啊!
谁敢?
这三件事处理的办法极其微妙,又是经过他这个皇帝同意的家事,并且是由李云这个渤海国主亲口述说,天底下谁有胆量同时惹翻他们两个人?
世家敢吗?
世家到现在还担心李云动手杀人呢。
儒门敢吗?
儒门写野史的时候也得看人下菜碟。
他们敢写皇帝的私事,甚至在书里嘲讽皇帝作风糜烂,但是他们保证不敢写李云的事情,因为皇帝守规矩李云不守规矩。
皇帝不能随便杀人,偏偏李云不是皇帝。倘若有哪个读书人胆敢写他的隐私,李云完全可以去找读书人报私仇。
所谓的私仇怎么报?
杀就完事了。
……
一场风云突变,终于云淡风轻。
房玄龄接下了拟定圣旨的差事,李世民放下了心中的一个担忧,在场文武百官也是暗暗轻吐一口气,人人都觉得今日之事心惊肉跳。
幸好解决了。
所有人都变得轻松起来。
唯有李云仍旧跪在地上,待到此时突然又张开了口,道:“陛下,您刚才说过有赏,趁着早朝尚未议事,陛下先把孩子的封赏给了吧。”
这又改回了臣子的口吻,不在称呼李世民二大爷。
他仍旧抱着两个孩子,身躯保持恭敬姿态,再次道:“臣是大唐诸侯,门徒宛如亲子,自古诸侯之子嗣,当有朝堂之封爵,臣对大唐颇有功勋,但是臣的位置已经凌高九顶,加无可加,封无可封,唯能将功勋传给弟子,或可让他们的封赏再上层楼……”
说着停了一停,目光向着李世民微微示意。
李世民瞬间领悟于心,连忙哈哈大笑道:“你收真传门徒,实乃国之大事,大唐渤海国主的弟子,数来数去也只有九个人,身份天然高贵,岂能泯然众人?他们应该封赏,他们必须封赏,他们有资格封赏!”
皇帝一连说出三段排比句,显然对此事极为重视,忽然转头又看向房玄龄,沉声问道:“汝是宰相,可有谏言?”
这次老房可没答应,反而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般,道:“陛下莫要问臣,此事臣没资格。”
虽然拒绝了皇帝的垂询,但是老房紧跟着给出了解决办法,但见老房接着道:“渤海国主之徒受封,原因乃是他们真传犹如亲子,而皇族子嗣的封赏订立乃是私事,陛下应该去问宗正寺的大宗正。”
老房多刁啊,一句话就帮皇帝封死了所有的不合理,有了他这番言论之后,李云徒弟的封赏之事由国事变成了家事,不管皇帝封的何等出格,大臣们都没办法阻止。
李世民要的正是老房这个配合。
但见皇帝呵呵一笑,故作恍悟般点点头,道:“房乔说的不错,朕确实不该问你。”
说着转头看向群臣,目光在人群中不断搜寻。
可惜早朝官员实在太多,皇帝一时之间找不到目标,无奈只能再次笑呵呵一声,发问道:“大宗正若是没有瞌睡打盹,还请站出来帮朕出出主意。”
“喂喂喂,陛下喊你呢!”人群之中的崔浩推了一把身边老头,急不可耐道:“快点站起来说话,吸引陛下目光过来,你跟陛下说话进言之时,我这个年轻俊彦正好跟着展露头角。”
老头嘿了一声,满脸有趣看着这货,道:“臭小子足够无耻,你这是把老夫当做垫脚石。”
崔浩搓了搓手,一脸嘿嘿道:“提携提携后进吧,咱们可是忘年交。你这个大宗正没啥实权,能帮我的估计也就这点了。”
老头呸了一声,恶狠狠啐他一口唾沫,不过似乎并未生气,反而对这货很是赞赏,专门叮嘱一声道:“想要表现也可以,等会老夫给你机会,至于你能不能把握的住,那得看你是否有本事吸引陛下和渤海国主的注意。”
崔浩先是一呆,随即大喜过望,这货连说话都显得颤抖起来,兴奋道:“我只让你吸引陛下注意,你竟然帮我吸引渤海国主,好得很,好得很,我有能力,也有本事,只要你帮我一把,晚辈感谢你老头全家八辈子。”
“老夫抽死你!”大宗正气的面皮发鼓,怒气冲冲道:“感谢人哪有感谢八辈子的?”
崔浩一脸讪笑,连忙致歉道:“口误,口误,老头别生气啊,咱们是忘年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