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朋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叔,亏你反应够快,你要不扶我那下,我脑袋可能就磕床上了。”

“还说呢,你这笨姑娘,身体协调能力真够差的。”

“嘻嘻。”

“你去换一歌吧,别老听这如雪了。我桌面文件夹上有一朋友的编曲完整版,你去点开放上。”

“朋友?也是这次准备命题的作品吗?”

“不是。今天不准备命题了,太累了。这朋友是我下周要在beyond论坛上的新歌。快到年底了,也该到圣诞假期了,各种朋友聚会。公司聚会都要办起来了。我想这歌给大家助助兴。我之前参加婚宴时给人唱过这歌了,反响还不错。我马上要参演的几场尾牙,也都会唱这歌,这次公开表出来,先给这歌预预热。你听听感觉怎么样。”

“嗯。”

孙玉珍期待的去工作台前。放出了林在山这编曲完整版的朋友。

这歌在一开篇的前奏中,以一段夹杂着普通话、粤语、闽南话、英语、马来话的吵杂人声作为开场,引入了朋友无国界的想法,之后是具有原住民音乐色彩的和声,给歌曲赋予了很开阔的气势。

这歌的编曲采用的是od私的曲风,是以最原始的人声为主的音乐风格,是原始部落在尚未使用乐器之前,人类本能的最自然的音乐类型,属于无国界型的编曲风格。这在周华健演唱的作品中,算是很少见的编曲风格。

其想表达的意念。并不只是针对小小一群的朋友,而是包括全世界朋友的感觉。

这种尝试让这歌在另一位面大受欢迎,终成经典。

事实上,这歌在创作之初,本着“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的主题,是要描写出那种在漂泊流浪中朋友之间的珍贵感情,要讲述的是那种今夜难得把酒相聚。名朝又将各奔东西,虽然只有彼此的一句话,却代表着一辈子的盟誓的感觉。

在最初,这朋友的编曲构想。是想要呈现出一种沧桑飘泊的感觉,由江建民老师编了一个以吉他为主要伴奏的版本。

但等到华健配唱完成之后,他们这些音乐人对于朋友这歌,又有了另一种更深更广的认知,于是又由他们工作室中另外一名编曲高手洪敬尧,尝试了截然不同od私的编曲曲风。将整歌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林在山之前在婚宴上唱的,是吉他编曲版的比较沧桑的朋友。

这次在beyond录音棚中重新录的,则是按照另外一世原版的朋友,录了最完美的od私编曲版,这让整歌的气质都升华了一个档次。

和唱如雪的方法完全不一样,林在山唱这种体现歌手原声色的作品时,嗓子醇厚沧桑的魅力,会一览无余的展现出来,从第一个音开始,就能让人听出一种特别走心的感触。

孙玉珍这时已经胯坐到了林在山的大腿上,用尽上半身的力气,在帮林在山揉腰。

听着林在山唱这温暖人心的朋友:“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什么,真爱过才会懂会寂寞会,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

孙玉珍心里十分触动。虽是第一次听这歌,但被林在山磁化人心的歌声所打动,她脑海里仿佛流过了过去这些年身边的很多朋友的样子。

这些年,她也是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但一直有朋友互相陪伴,这让她的生命总是充满着阳光和温暖。

听着这样的歌,她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感恩,感谢上苍让她有了这么多的朋友,还有了林在山这样一个特别的大叔“朋友”。

林在山接下来唱的,就让更让孙玉珍感动了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

林在山刚刚才说过,未来的路,会一路陪伴,现在再放出这样一歌来,孙玉珍真心觉得她的人生都要被这大叔给暖爆了!

“大叔,你这歌唱的好温暖啊,我听着心里特别的热乎。”

“特别热乎就帮我烫烫毛巾,你让我也热乎热乎,毛巾已经被你揉凉了。”

孙玉珍就顾着听歌了。都没注意到手下的毛巾早就凉了。

笑嘻嘻的轻趴到林在山背上,就像骑着一匹瘦马一样,她下腰单手去帮林在山重新烫热毛巾。

她这是懒的挪屁股了,也是下意识的想和林在山这个大叔“朋友”更亲近一些。

这样的朋友。她真心不想失去。

孙玉珍一下腰,胸部自然的下垂,轻柔的贴蹭上了林在山的后腰。

感觉到后腰上柔软的贴靠,林在山身上爽丝丝的,觉得这“朋友”给的福利好像有点大了。但他并不想拒绝这种不经意间袭来的福利。就当和孙玉珍做拥抱礼了吧。

有些距离,如果拉得太远了,那彼此当朋友,就太没劲了。

该远的时候要远,但该近的时候,也必须得近,这才是能许下一生情的朋友。

帮林在山烫好了毛巾,重新揉上了腰,孙玉珍期待的问:“大叔,你准备时候这歌啊?我去论坛下载。收进我的音乐库。这歌太好听了!”

“你还去论坛下载什么,直接从我电脑上拷走不就好了。”

“我还是去论坛下吧,帮咱们论坛增加下载量。”

“呵呵,也行。咱们论坛现在的下载量太少了,希望这新歌,能给论坛带来新一波的活力。”林在山讲计划:“我是准备下周一或下周二这歌。明天咱们公司的水军就会去各大论坛放消息了,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关注我的新歌。”

“应该很多吧,现在网上还有很多人在爆你的黑料呢。一般网友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