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我娘是穿越者(十八)(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官员们,似乎并不这么想呢。”  

王尚书出身琅琊王氏,亦是大雍朝的顶级世家。  

不过,前朝战乱,衣冠南渡,很多世家迁徙到了江南。  

他们这些侨姓氏族与当地氏族的关系有敌对亦有联姻,虽是北地的世家,却在江南生活了近百年。  

百年的时间,让这些家族在江南各地落地生根,迅速扩张。  

随着大雍朝的建立,迁都长安,江南似乎不再是权力中心。  

但,江南依然非常重要。  

一来,江南富庶,乃鱼米之乡。  

二来,江南多才俊,世家聚集,人才荟萃。  

想要彻底稳固江山,杨复礼就要真正的掌握江南。  

除了政治上的需求外,也有粮食等物资的实际需求。  

对此,韩攸宁给杨复礼指定了一个极大的计划——贯通南北、南粮北调…可开凿大运河。  

杨复礼对于娘子,不能说言听计从,却也是从不怀疑。  

且,开凿大运河的计划,并不是韩攸宁的首创。  

早在先帝时,就曾经讨论过这件事。  

南方与北方交通不便,太过阻碍发展。  

开凿大运河,利用水路,贯通南北,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盛举。  

可惜,就是太过盛大,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是无法计数的。  

先帝刚刚提出这个想法,户部尚书就先跳出来现场给先帝算账。  

噼里啪啦的一通数字,先帝听得头晕脑胀,心肝发颤啊。  

因为,户部尚书的所有话都能够总结为两个字——没钱!  

其实,除了没钱,所需要征调的民夫、劳役也太多。  

劳民伤财啊。  

一个弄不好,还会重蹈“始皇修长城”的覆辙。  

先帝:…怕了怕了!  

修个大运河,就被喷成了始皇暴君,没准儿还会遗臭万年,这谁受得了?  

不能修,那就先放一放吧。  

不过,先帝也不是完全放弃了。  

不能大张旗鼓的大兴土木,那就暗中进行测绘、设计等等。  

所谓开凿大运河,也不是真的重新开挖出一条新的河道,而是将原有的几处河道进行扩展、延伸。  

先帝便找了工部的官员们,前去各处河道,实地考察,记录数据,绘制图纸。  

先帝一朝,似乎并没有做成一件大事,但不管是科举选士,还是开凿大运河,先帝都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复礼登基,继承的不只是皇位,还有先帝所做的这些准备工作。  

除了先帝的遗泽,杨复礼还有韩攸宁这个穿越女做最强辅助。  

韩攸宁提出的观点,正好跟先帝的计划重合,杨复礼也就决定,他在位期间,一定要将大运河修缮完毕。  

不过,做事情最忌讳纸上谈兵。  

杨复礼与韩攸宁一番商量,夫妻俩便找了个类似“先帝托梦”这种听着就很离谱、旁人却无法辩驳的理由,一起去了江南。  

他们要进行实地考察。  

不只是大运河,还有江南那盘根错节的世家门阀。  

大运河还好,旧时的河道就摆在那里,帝后夫妇随看随有。  

江南的众世家,可就没有那么好相与了。  

意料之中的意外发生了——  

“朕的圣驾在杭城遇刺,刺客身份隐约指向了当地豪族…”  

杨复礼秉承着流氓原则,才不会有什么遮掩、委婉。  

他张开嘴就是直接说,“说起来,那家豪族姓王,朕不精通谱系,还真不知道杭城王氏,与王尚书是否是一家啊!”  

王尚书都惊呆了。  

不是,陛下!  

刺杀皇帝这种动辄牵扯九族的事儿,多严重啊,非常需要严谨。  

就算您是皇帝,想要问罪,也要有确凿的证据。  

可,似乎,皇帝在江南遇刺,并没有什么证据。  

刺客是死士,失败后,就当场自尽,连个活口都没有留下。  

否则,杨复礼早就在江南就发作了,又何必等到回京?  

没有证据,您怎么能在朝堂上信口胡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