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圈粉皇帝云中鹤残忍杀人(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拥有数不清楚财富,而且还有不计其数的兵器。  

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史氏家族未来很有可能就能够统一整个南蛮,建立另外一个帝国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南周帝国中兴了,从垂暮之态,又变得如日中天一般,而且天衍皇帝定下了南征战略。  

于是,南周帝国几十万大军进入南蛮。  

南蛮这些小国主的末日到了,纷纷被灭亡。哪怕史氏家族之强大,也抵挡不住南周帝国的几十万大军。  

短短几十年,南蛮这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成为了南周帝国的新疆域。  

包括史氏家族在陆地上的城池,全部沦陷了。  

但是史氏家族背靠海洋,在海盗上还有基业,可以依靠海上贸易,源源不断获得战略物资。  

于是,史氏家族就开始了降而又叛的过程。  

南周帝国大军在的时候,史氏家族就很乖巧蛰伏。但只要大军一走,他们立刻又从海上回来,攻城掠地。  

所以最后这十几年时间,南周帝国在南蛮的战争,几乎都是和史氏家族发生的。  

这样不行啊,这种战争完全就是得不偿失了,只能空耗国力。  

所以敖心提出,你史氏家族不就是想要裂土封王吗?  

行行行,我去和皇帝陛下谈。  

结果竟然谈成了,史氏家族裂土封王,整个镇海行省都是史氏家族的领地,史卞成为了南周帝国唯一的异姓王。  

然后,史氏家族再也没有起兵谋逆了,反而以大周镇海王的名义,镇压了南蛮大陆上一波又一波的土人闹事。  

而且史氏家族还承包了南周帝国三分之一的海上贸易,每年为朝廷带来了天文数字的税收。  

南周帝国三个市舶司,其中有一个就在镇海城。  

所以整个南周帝国,谁才是最牛逼的臣子,就是镇海王史卞。  

他有封地,有兵权,有舰队,有天文数字的银子。  

镇海王史卞的儿子史广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城读书,也有做质子的意思。  

而这位镇海王世子是整个南周帝国,最惹不起的人,没有之一。  

因为他的家族牛逼,他的父亲牛逼,所以他在任何地方都能横着走。  

所以一直有一句话,宁惹皇子,不惹镇海子。  

就是说在南周帝国,你招惹了某位皇子,或许还不是很致命。但是你如果招惹了镇海王世子史广,那基本上必死无疑,谁也救不了你了。  

而这位牛叉冲天的镇海王史广,之所以有今日的权势和威风,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敖心。  

因为这个裂土封王,是他去和皇帝谈下来的,当然了,当时还是天衍皇帝在位。  

而这一次,镇海王的奏章弹劾敖心,洋洋洒洒上千字。  

总共弹劾怒浪侯敖心三项大罪。  

第一项,向史氏家族索取巨额贿赂。  

第二项,利用史氏家族的舰队进行走私,贩卖军队战略物资。  

第三项,在南蛮期间,利用权力,私自发展军队。  

私自发展的军队超过两万人。  

利用军队走私,加上索取贿赂的金额,超过三百万两银子。  

镇海王是谁啊?  

如今南周帝国最大的藩王,如今这个关键时刻,南蛮绝对不能乱。  

而南蛮乱不乱的关键之处,就在于镇海王。  

镇海王弹劾敖心,这分量多么惊人啊,这不仅仅是弹劾,还是一种威胁了。  

敖心在朝堂之上暴怒。  

我向史氏家族索取贿赂?!  

那是因为当时大军南征,没有军费了,军饷都发不下去了,史氏家族作为败军之将,我当然想他索取银子,给将士们发军饷了?  

我利用舰队走私?  

我在南蛮平叛,距离南周腹地几千里,我难道等粮食从几千里之外的陆地运过来?  

我当然要调用史氏家族的舰队,运输兵器和粮食?  

而且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在海上贸易市场上,从其他国家购买粮食。  

至于私自发展军队?那就更可笑了,我在南蛮平叛,靠帝国大军怎么够?当然要在当地征召二线军队,以蛮治蛮,维持治安。  

我索取的银子,我用舰队走私的物资,总共大几百万两银子,可有一两进入我的口袋?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帝国,可有为了自己一丝利益?  

但是…  

这种辩白已经没用了。  

敖心太直了,凡是做过的事情,他都会认。没有做过的事情,绝对不认。  

但是他在南蛮大地做的那些事情,能做不能说的,一旦说了就是认罪。  

于是,朝堂之上,敖心被千夫所指。  

皇帝下旨,剥夺敖心一切官职,关入宗正寺监狱。  

然后钦差大臣离京,前往江州,责令江州太守辅助,查抄怒浪侯爵府。  

至此!  

这场政治风暴的第一个牺牲品出现了,怒浪侯敖心。  

尽管稍稍出了差错,尽管敖心不情愿,但还是为这一场战败承担了责任,背了黑锅。  

至此!  

当时征北大都督的三大巨头,全部倒了。  

周需公爵死了,周离大皇子拘禁起来了,如今怒浪侯敖心也倒台了。  

怒浪侯爵府!  

三千名士兵,将怒浪侯爵府包围的水泄不通。  

钦差大人出列,宣读了圣旨。  

南周皇帝的圣旨,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简洁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查抄怒浪侯爵府,钦此!”  

怒浪侯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