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谈条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绝不可能。”  

元昭天子冷眼看向李信,怒声道:“你以为你还是我大晋的太傅么!你在西南蓄养私兵,阴谋作乱,早已经是朝廷的反贼,你一个反贼,进京来跟朕要兵,是李师你太过愚蠢,还是你把朕当成了软弱可欺的傻子?”  

这个当口,从京城调兵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李信开口说出这句话,心里也没想着能成,他坐在自己的位置,淡淡的看了一眼天子。  

“陛下不要着急,我可以开价,陛下也可以还钱,慢慢谈就是了。”  

他开口道:“我只领禁军右营两个折冲府北上,如何?”  

天子冷笑道:“你既回来了,便休想出京!”  

靖安侯爷看着天子,笑着说道:“陛下从小在我府中长大,应该清楚整个太康年间我都在京城里,几乎很少出京,因此西南军与平南军大不一样,平南军是平南侯府两代人亲自经营出来,平南侯府可以任意操控,但是西南军不一样,西南军的前身是旧南蜀的遗民以及平南军的残部整合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只牵了线。”  

说到这里,李信顿了顿,继续说道。  

“我对西南军的掌控力度,远没有陛下想的那么强。”  

“也就是说,不管我在不在西南,西南军该怎么样还是会怎么样,陛下把我关在京城里,或者杀了我,局势只会更坏,不会比现在好。”  

元昭天子紧皱眉头。  

的确。如李信所说,从太康三年一直到太康八年,这段西南军成型的时间里,李信一直都在京城里没有动弹过,他充其量只是牵了线,不太可能完全掌控西南军。  

元昭天子沉默了一会儿,搬了把椅子坐在了李信对面,抬头死死地看着李信的眼睛。  

“朕想不明白,若以利益,北边的战乱平息,对西南有百害而无一利,老师为什么要只身入京,以身犯险?”  

靖安侯爷耸了耸肩膀。  

“纯以利益,我现在不应该站在这里,而是应该去北边与宇文昭结盟,顺便再策反一下种家,这样不出四五年,便可以三分大晋天下。”  

“可是我没有这么做。”  

李信静静的看着天子,呵呵一笑:“陛下可以认为,我是个不忍心看到大晋生灵涂炭的烂好人。”  

天子怒视了一眼李信。  

“你若是烂好人,西南如何会有这么个造反作乱的西南军!”  

“没有我,平南军恐怕至今仍在,与现在也没有什么差别。”  

天子被这句话噎住了,他看着李信,想要开口争辩,但是又说不出什么话。  

的确,早年平灭平南军,李信在其中出了大力气,没有李信,平南侯府恐怕至今仍然健在。  

他深呼吸了好几口气,终于让自己勉强冷静下来,然后他看着李信,咬牙道:“你是朕的老师,也是朕的姑父,看在姑母的面子上,朕给你最后一条路!”  

“你现在交出天雷的方子,朕可以不杀你,你留在京城里,依旧是朕的太傅,大晋的靖安侯府,至于你在西南留下的这些麻烦,以后也跟你没有关系,朕会一点一点的处理干净!”  

“北边的事情,也用不着你来操心,我大晋的体格仍在,区区一个宇文部,坏不了大晋的根基。”  

他看向李信,缓缓开口:“老师,这是你最后一个机会,也是我姬家跟老师之间,最后一点香火情分,希望老师能够慎重。”  

李信摇了摇头。  

“陛下你还价太狠了,谈生意没有这么谈的。”  

“朕不是在跟你谈生意!”  

元昭天子勃然大怒,咬牙切齿:“这是朕做出的决定,你同意,咱们两家还是亲戚,李家的儿女以后仍然是大晋的皇亲国戚,你要是不同意,无非鱼死网破,玉石俱焚而已!”  

“便是我大晋的国祚终了,朕也不会受你要挟!”  

看着激动异常的天子,李信先是微微皱眉,然后开口道:“不如这样,陛下给我两个折冲府,外加叶茂跟我一起北上,等北边的事情了了,我把天雷的方子交给陛下,如何?”  

“你当朕是三岁孩童?”  

天子怒声道:“朕今年已经二十,不是当年那个在靖安侯府里,跟在你身后的小太子了!”  

“我这一辈子,很少骗人。”  

李信面色平静。  

“我说给陛下,就一定会给。”  

老实说,李信提出的这个条件,还是很让天子心动的。  

天雷啊…  

西南倚之,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就敢开口说三个字之内破汉中出蜀!  

这几年时间,天子心里最挂念的东西,除了李信之外,就是这个天雷了,这几年工部用李信留下来的那两个“样本”,不知道弄了多少次,才琢磨出了一点点火药的雏形,如果能直接拿到手,那…  

北边的异族,将再也不是什么问题了!  

天子呼吸有些粗重了,他看了一眼眼前一身布衣的老师,声音有些沙哑。  

“要是朕不答应呢?”  

“那便如陛下所说,鱼死网破,玉石俱焚。”  

靖安侯爷淡淡的说道:“不瞒陛下,这几年时间不少姬家人给我写过信,大多是散布在大晋各处的藩王,他们在信里写了什么,我不说陛下也应该知道。”  

“西南随时可以挑选一位宗室出来,举起清君侧的大旗造反。”  

“北疆的宇文部,人口在恐有百万之众,鲜卑部可以全民皆兵,一旦给他们在边关撕开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