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五大境界(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可如果继续下去,搞不好会惹怒那里面的神秘存在。  

“该走了。”  

“等我突破真神,再来这里不迟。”  

沈追回望了一眼,顿时捏着妖皇令,直接传送出了这无尽凶兽世界。  

远处,高山上的第九宫殿内,一道身影远远看着沈追离开,如同雕像一般的身形似乎动了动。  

当沈追的身形再次出现时,已经是回到了沧澜江上方。  

破神号缓缓朝着赵国的王城前进,沈追打算去见一见老师赵兴。  

这一次,收获巨大!  

七颗源珠,而且蕴含了一门大帝秘法,完全是足以让沈追的实力再度提升一大截。  

尤其是源珠中蕴含的《大帝印》。  

沈追一出来,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参悟这门无上秘法。  

“大帝印,无比玄奥,乃是本源大道的利用。”  

“大帝印,既是提升修为境界的功法,又是威力无匹的招式、同时也囊括身法速度。”  

“它还可以刻印己身,当成就神王之后,凝聚神格,成就大道刻印?嘶,大道刻印乃是上位神王才能拥有。”沈追看着源珠中有关大帝印秘法的介绍,不禁骇然。  

七颗源珠,七种大帝印。  

沈追将七颗源珠尽皆是琢磨了一遍,发现这大帝印无所不包,简直是超过他见过的任何秘法。  

如《大帝金印》,主攻击,威能无比可怕,按照描述,那是能够直接摧毁神王的神格。  

神格,乃是修行者一路从世界之心、生命核心,一路蜕变成就而来。神格可以说是神王最坚硬的地方。  

孕养千年、万年,培养这一颗神格,这也是为什么神格能够成为半神器的核心材料。  

就算是神王身死,除非是自爆,否则神格都没办法毁掉。  

外人就更难了,像之前紫鳞神王杀暗鸠,几乎是一招秒杀对方,将神格力量笼罩下的生命印记给抹除掉。  

那种攻击下,也没能直接将神格本身给摧毁掉。  

可想而知,想要摧毁神格,得多难!  

可是,这大帝金印,居然说能够摧毁神格?  

“岂不是说,掌握了这大帝金印,直接能够将别人的半神器都给毁掉?”沈追忍不住瞳孔一缩。  

变态!  

恐怖!  

毫无疑问,只要练成这大帝金印,哪怕是掌握些许皮毛,自己也能够拥有极大的提升了。  

九黎大帝所言‘学会之后在神王境之后足有自保’,都是谦虚了啊!  

这他娘的哪是自保?  

简直是横着走了好不好!  

“等我练成大帝金印,谁要是敢惹我,半神器都给你打断!”沈追不禁遐想着。  

尔后沈追又看了看其余源珠。  

多少对大帝印一些简单的效果有了些了解。  

大帝风印,增加速度,本身也是一门绝强的身法。  

大帝火印,远程道法,灼烧一切。  

大帝土印,防御秘法,神兵难破,练成使得神体防御比神格更加坚硬!  

大帝木印,体内洞天世界,生命力永不枯竭…  

沈追越看,便越是激动。  

“大帝印,七种大帝印掌握,仅仅是开始。”  

“对大帝印的利用,还远远不止如此。”沈追哪怕是看了一下源珠中的留言,就忍不住心神向往。  

按照九黎大帝留言,根据本源道掌控层次不同,秘法威力精妙程度不同,可分为五大境界。  

第一层,显化境。  

像神王、以及沈追自己掌握的‘本源道’层次秘法,实际上是对一条完整本源利用十分粗浅。  

仅仅是引动完全的一条本源外显,简单粗暴的进行攻击。  

意味着本源道显化,不再受环境束缚,跳出片段性的规则、法则范畴。  

许多下位神王,甚至中位神王,以及刚刚领悟出本源道一式的沈追这种天才们,都是这一级别。  

第二层,衍化境。  

本源大道显现之后,衍生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奥妙,这是对道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威力媲美许多宇宙间巅峰种族、特殊体质的天赋神通。  

只有少数中位神王才可达到这一层次,通常是上位神王才可掌握。  

融合五大本源意境,成就完美意境的天才,可媲美衍化境。  

第三层,大道刻印。  

本源大道虚无缥缈,显化、衍化境,都只是刹那出现,无法稳定存在。  

就好像空间本源道,哪怕是让空间碎裂,无数乱流肆虐,可最后依旧会在宇宙伟力之下回归平静,抹除所有强者留下的痕迹。  

而大道刻印,则是可长时间停留,威力更上一层楼。作用于神体上,也要比普通的神王法体强上无数倍。  

上位神王中,也只有极少数能够领悟。  

第四层,合道境。  

顾名思义,掌握多条道,使得本身掌握的道走到巅峰,达到完美境界。道是否完美,不止是决定秘纹威能大小,也是成就大帝的关键。许多神王终生都卡在这一步,无法领悟,只能遗憾死去。  

第五层,大道永恒大道刻印存在时间长些,可并非永恒存在。  

合道成功,代表他们悟出的道能真正永恒存在了,他们走出的路,足以让他们永恒存在这无尽混沌中,并且是一切时空维度中绝对的永恒,无尽多么漫长,他们就永恒不灭。  

大道永恒,举手投足都可毁天灭地,能轻松毁掉一个星域,同时这也是突破大帝之后才能掌握的至高奥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