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南阳虞子期(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雷神诀第四重,七幅画。  

第一幅画,是高山上的一片乌云。  

有一颗巨大的龙首,隐藏在乌云内,出现两只巨大的眼睛,瞳孔在瞬间漆黑如墨,射出一道光束,将地底下的高山,击成了粉末!  

这第四重的第一式,名为雷龙之眼。  

雷龙之眼,最低的门槛,就是一千零九条绞索锁,组成一双孽海雷龙的眼睛。  

与此同时,它的绞索数量极限是两千条,一旦达到极限,足以灭杀神通一阶!  

第二副画,是大海上的一片乌云。  

有一颗鳞甲暗金色的龙首,从乌云中完全探出头来,张开巨口,有一道黑色漩涡,自龙口处浮现,尔后竟然将底下的所有海水一口吞吸入口中。  

这第二式,名为雷龙吞海!  

施展门槛,为两千条雷霆绞索,极限为四千条,威力可以灭杀神通二阶层次。  

第三副画,是完全隐藏在乌云中的龙影。  

此时闪电劈过,将云中的龙影显露出来,有龙爪撕裂虚空,将乌云震散,露出一只寒芒闪烁的巨爪。  

第三招,撕天一爪!四千条绞索为门槛,极限六千条绞索。威力足以灭杀神通三阶!  

第四幅画,神龙摆尾!施展的门槛是六千条绞索,极限八千条绞索。  

第五幅画,逆鳞龙爆!施展门槛八千条雷霆绞索,极限为一万条绞索!  

第六幅画,雷龙神音第七幅画,雷龙降世一直到第七幅画。  

孽海雷龙真容全部显现,由一万四千条绞索组成!  

龙威如狱,不可一世!  

而这一层,也是雷霆决第四重的极限,足可匹敌尊者!  

“这雷神诀第四重,前四幅画,有修为上的要求,分别对应灵桥初阶、中阶、高阶和巅峰。第四重稍微严格一点,必须修为境界和灵识,尽皆达到灵桥巅峰。”  

“唯有第五幅画开始,就必须达到神通境,淬炼三魂七魄,才能施展。”沈追心中思索着。  

“我现在能掌控的绞索数量,是一千五百四十条。不过我感觉,这还远远不是我的极限,两千条绞索,应该不难做到。”沈追心中暗道。  

一千五百条绞索,是他在幽暗林这些天中,自然而然的掌握。  

在跟着吕元纬在风行殿中学习的那三天,沈追对雷法的理解,对雷系天地之力的感悟,加深了许多,有了质的飞跃。  

毕竟,风雷遁,乃是一门神通秘法!而且是以雷系为主的神通秘法,当然对感悟雷系天地之力,有很大帮助。  

而在幽暗林中,不断的使用风雷遁,施展雷龙之眼进行生死厮杀,则完全将这种积累释放出来,他对雷系天地之力感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弑神刀,配合藏元刀法悟出的招式,不蓄力藏意时,也就是能斩杀神通一阶的层次,勉强能匹敌神通二阶。  

当然,若是蓄力够长时间,这一招弑神,能够轻松击杀神通二阶,甚至弱一些的神通三阶,也要死在他手里。  

可这毕竟有所局限,他不可能次次都等那么久。  

弑神,乃是近战绝招,虽然威力大,但蓄力消耗时间不短,而且对灵力的消耗也很大。  

论攻击距离和范围,自然是不及雷法。  

而雷龙之眼,以及第二幅画上的雷龙吞海。  

都属于远程招数,消耗的灵力还在沈追的承受范围之内,估计就是施展个十几二十次,都不一定能够抽空他的灵力。  

道法,对灵识的负担更大。  

刀法,则是侧重消耗灵力。  

“抓紧时间修炼。”沈追默默的算了一下时间,便在这飞舟上的静室内,开始兑换悟性时间。  

明悟、开悟两种悟性时间交替使用。  

明悟状态下,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加以改进,加深对雷系天地之力的领悟。  

开悟状态,则是有无比契合自己的老师,指导修炼,把前路走出来,摆在他面前。  

两者交替,沈追对雷神诀的感悟积累,便迅速释放,雷系天地之力的感悟,也在飞快的提高着…  

“滋滋”静室之中,上千条雷霆绞索飞舞着,不过在沈追的控制下,大小随心,都变成极小的状态。  

“嗯?”看着这一条条极为细小的雷霆绞索,沈追突然‘灵光一闪’。  

他突然想起,与剑十六对战时,把金剑组合成一件金甲战衣,心中突然有种冲动和领悟,欲要借鉴剑十六的做法,以这雷霆绞索为根基,自创一门防御雷法。  

“这灵光一闪的状态,似乎在融合一千零九条绞索时也出现过,不知是好是坏…”  

不过这个念头,很快被沈追压了下去,继续参悟着雷神诀第四重的七幅画。  

“滋滋滋”  

一千五百条、一千六百、一千七百九十九、一千八…  

雷霆绞索的数量,在跳跃式的增长着,他本就擅长雷法,对雷系天地之力的亲和度是最高的。  

长久以往的使用悟性时间,沈追本身的悟性资质,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随着沈追的参悟,这恐怖之处就体现了出来。  

哪怕只是明悟状态的情况下,沈追都迅速的达到了第一重,雷龙之眼的极限。  

“滋滋”两千条雷霆绞索,在空中飞舞着。  

“合!”沈追眼神一凝,在这密室中,两千条雷霆绞索,便迅速的组合成了一对眼睛。  

恐怖的雷法凝而不发,在沈追的控制下,这雷龙之眼迅速的往外衍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