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七杀入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事实上风元有些小看了杨戬的实力。他的本体和分身现在的实力都在杨戬之上,所以下意识的把杨戬稍稍看低。  

但杨戬在原时间上号称玄门护法,三教战神,在封神之战中大放异彩,立下的功劳还在阐教的许多金仙之上。  

如果姜子牙不是应劫之人,杨戬说不定就能代替姜子牙成为封神大战中的主角。  

这样的人,就算一时被风元遮掩,但本身的能力可不会磨灭。  

张奎把杨戬当成那些被他斩杀的大将,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而犯错的后果,便是被一刀刺中胸膛。  

他有些惊愕的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伤口,然后又看了一眼杨戬。  

“好快的刀!”  

张奎张口吐出一口鲜血,然后身躯的气机和元神都被三尖两刃刀的锋芒斩灭,气息迅速的消失,身体摇晃一下,从独角乌烟兽上摔落。  

一道灵光裹着淡淡的星光冲天而起,眨眼间消失不见。  

唯有不远处的分身白长生,通过自身所参悟的星辰大道,感应到周天星辰当中的一颗太古星辰微微绽放光华。  

一点星光已经落入了这颗星辰当中。  

“七杀星!”  

分身白长生微微抬头看向天空,张奎天生契合七杀星的力量,星神入命!和当初刚陨落就点亮文曲星君的比干一样。  

他们都是天生的星君,和天庭星君的神位无比契合,登上封神榜之后,即便是姜子牙这个执掌封神的应劫之人,也无法更改他们的神位。  

七杀、破军、贪狼,被后世之人并称为杀破狼!杀破狼一旦齐聚,便会天翻地覆,天下大乱!  

原时间线的破军星君是苏护的儿子苏全忠,贪狼星君是如今的南伯侯鄂顺。  

如果不是这次天人杀劫,封神大战…以张奎的实力,堪称人间无敌,即便是对上各路仙神,在原时间线当中张奎也能斩杀土行孙、黄飞虎等人,屡次击败阐教弟子,大显神威。  

七杀星君算是名副其实。  

至于苏全忠和鄂顺,风元感觉这两位就有些名不副实了。  

“不过想想,苏全忠是冀州侯的儿子,并且有着万夫不当之勇,鄂顺继位南伯侯…如果没有封神大战,他们两个应该就是扰乱殷商的核心人物!这个推测若是真的,那他们两个也算符合杀破狼的命格!”  

在斩杀张奎之后,杨戬面色不变,反手将三尖两刃刀抽回,顺势下劈,双臂涌动真龙白虎的阴虚影。  

降龙伏虎大神通已然激发。  

杨戬身形变化,挥动刀光将申公豹裹住。  

申公豹表现出来的实力,已经无法胜过杨戬,眼睁睁的看着自家麾下大将被斩,却没有实力报复。  

无比憋屈的被杨戬拖住。  

此时,分身白长生站在半空中,环视战场全局,朝歌一方看似只折损了一个张奎,而齐军连续折损了将近二十位大将,一比二十的折损,损失极惨。  

但实际上,齐军汇聚天下诸侯,麾下的大将多不胜数,折损的二十个大将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其他诸侯的将军。  

真正属于齐军的大将还不足三分之一。  

这些大将在大劫刚开始的时候,凭着天境神将的实力,还能成为战场的主力,有资格统帅大军征战一方。  

到了大劫中后期,这样的实力只能充当炮灰。  

死的这些天境大将,连齐国大军的皮毛都没有伤到。  

在分身白长生看来,用这些大将的性命来交换七杀星君张奎,还算比较划算。  

朝歌大军当中。  

张奎的表现和战绩最好,地位在张奎之上的洪锦,看似身怀异术,拥有奇门遁,实力不凡。  

但他的异术只能在单人斗将的时候起到最大作用。  

在乱战厮杀中,奇门遁显得有些鸡肋。  

这门神通发动的时间有些长,遇到势均力敌的敌人,还有被几个人围攻的时候,奇门遁的隐身之法就失去了效果。  

现在,自持甚高的洪锦就被齐军的几个大将纠缠。  

这几个大将都是齐军本阵麾下,修行了风元传下来的炼气之法,身上穿着灵甲,手中是炼器师专门炼制出来的神兵利刃。  

再加上严密的配合,明明实力不如洪锦,联手却把洪锦压到了下风。  

“反贼竟敢如此张狂!”  

洪锦长相还算可以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赤红,双目喷火,右手挥动长刀抵挡攻击,左手取出了一个驭兽袋。  

驭兽袋拿出来的时候,一股淡淡的水汽和强大的威压就传出。  

袋子当中,放着洪锦的另外一个依仗,那就是拥有神兽血脉的鲸龙。  

鲸龙的气息传出后,血脉的威压横扫四方。  

正在围攻洪锦的几个大将,他们的坐骑发出一声恐惧的悲鸣,周身颤动,本来严密的配合顿时出现了破绽。  

“哈哈哈,受死!”  

洪锦眼睛一亮,当即打开驭兽袋,从中放出一头巨大的鲸龙,这头鲸龙仿佛山峦一样,从上而下,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这是什么怪物?”  

“不好,危险快退!”  

几个大将还有周围正在厮杀的两军双方,在看到仿佛山峦的鲸龙出现后,都被吓了一跳。  

他们以前见过不少炼气士的异兽坐骑,也见过如麒麟兽、黑豹、白虎,但这些异兽神兽,没有一头有眼前鲸龙庞大。  

山峦一样的神兽,血气直冲云霄,还有周身笼罩的沛然莫御的水气,几乎让几个大将和齐军甲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