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三皇推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半响之后,这些光怪陆离的虚影轰然炸裂,  

正在手捏印法的中年男子浑身一震,向后猛的退了两大步。  

“皇兄,推算的如何?”  

身旁另外两个人见状,神色一变,连忙问道。  

被他们称之为皇兄的,正是火云洞三皇之首,证道人族天皇的伏羲氏,他刚才施展先天八卦神术推演天机。  

想要观察人族未来的情况。  

此时天人杀劫弥漫三界,即便是圣人都有些看不清楚天机的动向,而伏羲氏身为人族天皇,道行果位比混元圣人低了半筹。  

正常情况下,连圣人都无法推算到的情况,他自然也无法看到。  

不过伏羲氏并非寻常仙神,他的先天八卦推算堪称三界第一,即便是圣人在这一方面都不如他。  

还有他拥有人族天皇的业位,是人族的奠基人。和人族气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人族气数和天地的联系,他的推演神通,总算是窥视到了一些未来的天机。  

“大劫…真是大劫啊!”  

伏羲氏睁开双目,缓缓的叹气。  

“这次杀劫,我人族百姓死伤的数量和上次大夏鼎革时相差不多,但对于整个三界来说,这次大劫前所未有!”  

伏羲氏的面色有些不好看。  

他身旁的两人自然就是神农氏和轩辕氏,在听到人族百姓死伤和上次持平后,这两位人皇稍稍的放下心。  

他们知道,人族的王朝鼎革,每一次都会折损不少百姓的性命。  

但这些牺牲,他们也没办法插手。  

一是他们已经退位归隐火云洞,不再是当代的人皇,无法干预人族的权柄,其二,是因为王朝鼎革,本身便是一种割除腐肉不断进化的过程。  

每一次的王朝鼎革,人族都能吸取一次经验,向前走的更远,未来变得更加的繁盛。  

三皇包括火云洞的五位帝君,都能看到这一点。  

即便是当初大夏的奠基人禹王,在进入火云洞之后,都没有再去管人间大夏王朝的事情。  

所以只要人族不发生危及到种族存亡的大事。人间百姓在王朝鼎革时的死伤,三皇虽然心中悲悯,但也不会插手王朝鼎革的过程。  

当然。  

如果在王朝鼎革的时候,有些仙神插手其中,有意的迫害人族百姓…例如已经陨落的瘟神吕岳,若是他施展瘟道神通的时候,有人求到了火云洞,三皇也不会坐视不理。  

“皇兄说我人族百姓死伤和上次持平,三界大劫却前所未有,不知何意?”  

神农氏问道。  

伏羲氏叹道:“这次截教布下诛仙剑阵,和阐教正面对抗,如今阐教教主元始天尊已经下界,想必截教教主也会马上下山!”  

“他们都是混元圣人,若是打起真火来,三界可就遭殃了!”  

“刚才我施展先天八卦推算,隐隐看到了整个人间的大地,都会大阵的波及和撕裂,到时候天地震荡,大地不存,比上次先天神圣和上古妖黄大战的情况还要剧烈!”  

伏羲氏说出了自己刚才推算到的信息。  

他看到了大地崩裂,岩浆喷涌,还有无量的煞气被诛仙剑阵吞噬,整个三界的煞气汇聚在大阵当中,亿万万里的虚空裂出深不见底的缝隙…  

一副世界即将毁灭的模样。  

唯一让伏羲氏感到安慰的是,双方教主在剑阵内交手的时候,一张太极图从天而降,变成了覆盖亿万万里虚空的幻影。  

这道太极图幻影,像是极为坚韧的屏障一样,套在了每一个士卒、百姓乃是奴隶身上。  

让他们没有遭受到教主斗法的波及。  

“太清圣人也出手了…”  

轩辕氏口中喃喃说道。  

对方身为人教教主,要教化人族,自然不可能坐视人族百姓在他面前死掉大半,如果人族百姓死伤大半。  

以人立教的人教,就会变的名不副实。  

太清圣人为了救人,也为了维护人教的地位,出手理所应当。  

很快,轩辕氏就镇定了心神,既然人族百姓有太清圣人庇护,安全肯定没有问题,不过伏羲氏说的其他情况,让他震惊不已。  

按照皇兄推算,三界大地即将在圣人交手中的崩解,甚至被剑阵撕裂成一道道的碎片…  

“人间若是破碎,那以后人族该如何立足?”  

轩辕氏皱眉。  

伏羲氏和神农氏也都相顾无言。  

他们虽然贵为人族三皇,但此时并没有多少办法。他们三个人加起来,也不是一个混元圣人的对手。  

他们距离混元圣人看似只有半步的距离。  

但这半步,比一个普通人修炼到大罗金仙的难度还要大。  

圣人交锋,他们只能当做看客。  

片刻后,伏羲氏叹道:“圣人执掌天道,若是三界崩毁,天道也会受到重创,圣人绝对不会让三界毁灭!”  

“三界不毁,人间最多会崩裂,等到大劫结束,我等人族依旧可以在人间界繁衍生息!”  

“两位皇弟,也不必太过担心!”  

神农氏和轩辕氏相互对望一眼,感觉伏羲氏说的也对。  

如果把三界当做一个房子,那么六位圣人就是房子的主人,不管他们矛盾再严重,总不可能把“房子”给拆了吧?  

三界只要不毁。  

以人族繁衍生息的速度,要不了多久,就会恢复到大劫还没有开始的程度。  

“希望这次大劫能尽快过去!”  

三个人皇心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