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三代弟子下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风元的分身和杨戬他们进入紫府洞天寻找机缘的时候。游魂关外的齐军和朝歌大军又进行了几次斗法。  

天雷道人从东海请来的三个散仙,实力和他相差仿佛,都是精通一门神通。  

只是如风元所预料的一样。  

他们的神通虽然修炼的不错,但终究无法和仙器的威能相比。  

仙道玄门之中,炼气士参悟大道法则,将对大道法则的参悟融入道法之中,原本的道法术法就能蜕变成神通。  

不同的神通,所蕴含的道韵也不相同。  

蕴含大道法则越多的神通,威能就越强大。  

若是能把一条大道法则完全参悟,并且把法则道韵以神通的方法展现,就能化为大神通术。  

大神通术的威能,堪比仙器灵宝的全力一击。  

不过能掌握大神通术的炼气士毕竟是少数。  

在魔家四将有了防备之后,东海的四个散仙就没有任何胜算。  

混元伞一出,四个散仙的神通威能顿时削弱大半。  

随后青云剑、碧玉琵琶接连祭出,苦修数千年好不容易踏入仙道的四个散仙,纷纷败阵陨落。  

再次败阵之后,姜子牙面上苦色更显。  

无奈之下只能高挂免战牌,紧守关隘,牢牢的将朝歌大军挡在关外。  

朝歌大军无法破关而入,但凭着连战连胜的威势让东方各镇诸侯心生惶恐。  

还有藏在东方各地的夷人部族。  

他们看到齐军被拖在游魂关,就趁机冒出接连劫掠诸侯疆土,尤其是东海、徐淮之地,镇守后方的李靖不得不连连出兵,将这些骚乱镇压。  

“青州蜕变成齐国,一路走的还是太顺!”  

“想要成为未来的人族正统王朝,没有铁与火的淬炼,王朝的气数就不会凝固,我若是现在出手,就达不到淬炼气数的目的了!”  

风元呆在青州坐镇,时刻注意游魂关的动静。  

他现在本体拥有堪比金仙的战斗力,若是亲自出手,解决魔家四将不成问题。  

但这样一来,他就会把自己暴露三界众多顶尖仙神的眼中,未来敌人若是针对齐军,他就成了一个明显的靶子。  

出手的坏处,远远大于好处。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更何况,现在阐教的人比他更加急迫。  

万一阐教三代弟子无法及时赶到,阐教金仙就算是丢掉连绵,也要出手帮姜子牙解决麻烦。  

转眼之间,就是整整三个月时间过去。  

在这期间,朝歌大军不断的想要攻下关隘,魔家四将更是屡次上阵,但游魂关的阵势此时已经姜子牙和前来支援的供奉司炼气士完全修复。  

完整的游魂关,只需要一个天境大将坐镇,就能抵挡三四倍的兵力围攻。  

齐军此时虽然没有顶尖的大将,但普通的天境武士足有数十,联手催动大阵,魔家四将也无功而返。  

至于他们手中的仙器…需要先破开笼罩游魂关的人道气数,以及齐国的气数真龙,然后才能轰击关隘大阵。  

经过连续好几层的抵挡,即便是仙器也要削弱大半的威能。  

寻常的低等世界,大军攻城都有几个月乃至好几年围城而不下的情况。更何况是在封神世界,有人道气数、玄门阵法防御。  

就算是围城好几年,也属于正常情况。  

闻太师征伐北海,对手只是人族的寻常诸侯,在原时间线他还用了足足十五年时间,才将叛军彻底扫平呢。  

所以殷破败并没有太过急躁,而是选择积小胜为大胜,利用魔家四将的优势,不断的轰杀齐军士卒。  

在得到殷破败不断传来的捷报,朝歌的帝辛心情舒展不少,没有派人催促。  

这一日。  

青州城内,刚从杨婵院落走出的风元神色微动,朝着东方看去。  

几个月的时间,分身和其他阐教三代弟子终于从紫府洞天世界出来了。  

“紫府洞天世界,已经被归墟侵染魔化,隐藏起来的危险还真是多不胜数!”  

风元查看分身在东海的经历,不由的微微感叹。  

世界残骸之中,分身和杨戬不仅遇上了上古仙人陨落之后的怨魂,还有许多沾染归墟之气被魔化的魔躯。  

无论是上古怨魂还是魔化的尸体,都在归墟之气的浸染下发生了异变,拥有上古仙人生前的神通和法力。  

并且它们对于生灵的气息十分敏感,一旦遇上生灵,便会群起而攻。  

它们周身笼罩的黑雾,还对法术神通有着极大的抵御能力。  

即便是天仙,被这些东西缠上也会十分的危险。  

好在风元的分身修持的是大日焚天体,掌握能焚烧万物的太阳金焰。  

再加上手中的赤炎神火衣,风元将太阳金焰的威能施展到极限,这才带着其他阐教三代弟子从世界残骸中突围而出。  

在突围的时候,风元隐隐感觉到随着他施展太阳金焰的次数越多,这处世界残骸的深处,一种让人心惊肉跳的意念,波动的就越是频繁。  

“东王公的真灵可以转世重生,但他乃是上古先天神圣,先天之躯可无法转世,肯定还有一部分身躯留在世界残骸之中…”  

他所掌握的太阳金焰,乃是上古天帝最擅长的真火。  

风元感觉,如果自己再继续催动太阳金焰,说不定就把东王公的一部分肉身给招来了。  

上古神圣的肉身,经过归墟的侵染之后,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的怪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