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观望 流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时,风元、范增从外面走来。  

两人刚从主帅大营议事返回。  

“见过将军!”  

风元进来之后,正在喧闹的众人立即住嘴,齐刷刷的站起来行礼。  

“都坐下吧!”  

风元和范增分别坐在上首,众人也各自落座。  

“将军,宋义怎么说?我们什么时候出兵?”  

龙且刚坐下就忍不住的问道。  

范增淡淡说道:“按照上将军的说法,齐国援军和燕国援兵不出击,我们就按兵不动!只怕,我们这段世界要继续留在曹县!”  

“按兵不动?”  

营帐内众人忍不住的皱眉。  

能成为大将的人没有一个是傻子,心中都有着各自的想法。  

这次楚军出兵五万,兵力远远无法和秦军相比,持重一些理所应当。但是按照宋义的说法,齐国燕国的援兵不出击,楚军就一直按兵不动…  

这种做法,似乎有坐视赵军被秦军歼灭的嫌疑!  

他们这次出兵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救赵国。  

赵国若是灭了,他们耗费这么多的粮草和时间来到曹县,岂不是白白的浪费时间?  

“秦军想要围城打援,短时间内邯郸不会有事!”  

“既然宋义想要观望,那我们等着就是!”  

“若是时局到了必须出兵的时候,宋义再按兵不动,必然大失人心。到时候,我们的机会就到了!”  

风元沉声说道。  

“少将军说的不错,宋义如今执掌军权,有大王和诸侯支持,我们也只能听命,但宋义若是失了人心…呵呵!”  

范增冷笑一声。  

宋义是楚王的心腹,已经成了项氏的政敌。只有解决了宋义,项氏才能重新掌握楚国大权。  

但怎么解决,需要一定的策略。  

至于策略是什么,范增没有必要告诉众人。  

营帐内的众人虽然忠心,但保不准会在酒后或者无意间泄露消息。  

接下来,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  

楚军就在曹县安然不动。  

齐军和燕军也纷纷来到了邯郸的周围。  

秦军四十万兵马共有两个部分,其中王离率领二十万兵马攻打邯郸,章邯的二十万兵马在另一边,修建甬道维持粮草运输。  

两支秦军声势浩荡,无论是齐军还是燕军,都不敢妄动。  

三大诸侯的主帅,都想着让其他友军进攻试探秦军。  

只是所有诸侯都是这样的想法,最后就变成了众诸侯千里迢迢赶到邯郸,却纷纷坐视,仿佛是近距离的围观。  

围观赵军不断的苦战挣扎,最后覆灭!  

诸侯联军,以楚军兵精势大,所以赵王的使者不断的前来哭诉求援,请宋义出兵相救。  

只可惜。  

赵王使者再怎么哭诉,宋义依旧不为所动。  

宋义还不断的派人和齐军联系想要让两家共同进退,他心中有着自己的算计。  

秦军兵力虽广,但赵军战力也不错。  

秦军就算是能攻下邯郸也会折损不少兵马,兵锋不再犀利。  

这时楚军和齐军联手,或有一战之力。  

宋义的打算很好。  

按照他的战略,楚军和齐军联手对付削弱后的秦军,的确有不少的胜算,不过在这个战略中赵国和邯郸变成了牺牲品。  

在宋义按照心中的大略行动时。  

楚军之中开始流传着几条流言。  

“当前秦国覆灭六国,就是先灭赵国,然后一个个的攻下其他五国,大王让上将军率兵支援赵国,上将军却畏惧秦军不敢一战…真是个懦夫!”  

有士卒在军中悄然的说道。  

这话顿时引起了其他士卒的响应。楚人虽然生性散漫,但轻生往死,在战场上往往悍勇无比,最看重勇士。  

上将军虽然身份极高,但不敢上阵,地位在士卒心中顿时一落千丈。  

宋义也听到了这个流言。  

这让他羞怒无比,勃然变色,立即怒声让属下兵将前去调查倒地是谁在散播流言。  

刚派下去人,第二条流言就传了出来。  

“上将军以前没带过兵,对上秦国自然心虚,我们就惨了,主将不行,遇上秦军极有可能大败而归,到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能不能保住性命!”  

“是啊,如果是项将军是主帅那就好了,以项将军的本领,我们追随他肯定能大胜!”  

当听到这条流言后。  

宋义顿时心中恍然。这流言必然是项羽这孺子和范增这老匹夫派人所传。  

他们这是想要打击自己的威望。  

“可笑,区区流言也想影响到本将?”  

宋义面上浮现出冷笑。  

流言传的再广又能如何?  

他能担任上将军,靠的可不是士卒的支持,而是楚王的信任!只要背靠楚王,项羽和范增对他也无可奈何。  

但是,本来能保持平静的宋义,在听到第三条流言之后,终于破功变色。  

军中流言,说他和齐国联系密切。  

他宋义居然向齐王要求担任齐国的国相。  

“项羽这孺子,居然污蔑本将…”  

宋义心中愤恨,直接派人去传召项羽。  

不过下令之后,宋义陡然想到项羽那一身强悍的武力,还有比较暴躁的脾气!  

虽然听说项羽性格改变,变的温和不少,但本性难移。  

如果对方突然暴起,他可就危险了!所以宋义连忙又召集军中的各大将军,还有心腹亲兵甲士守在营帐两旁。  

英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