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肥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决掉了,那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剩下的事情,让魏国自己搞,甚至搞得越慢、他们恢复元气越慢,对于大燕来说,才是更加好的事情。  

毕竟,就算是有过了并肩作战的经历之后,燕国的修士,仍然还没有忘记,他们与魏国之间,还是敌对国的关系呢。  

当然,他们之间的战争,暂时是打不下去了。  

陆青、惟云,带着大燕的修士军团,从翟州腹地,撤回到许都边上停驻的燕国大军营地。合流之后,大军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是大燕跟魏国,更进一步的针对他们站前粗略签订的协议进行补充的时间。  

在这段日子里,大燕的军团,就停驻在许都边上,这无形之中,当然就是一股很强烈的威慑。  

城下之盟,难道能签出什么好东西来?  

事实也正是如此。  

河、颍,这两州的地方,已经归到了燕国手里;大河东南,禹州的半个州、青州的半个州,也被规划入了燕国,这样一来,就使得大燕与齐国,也有了领土上的直接接壤,不像是以前一样,只能隔海相望。  

而这个直接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方便燕国去深入控制齐国。  

提到齐国,就得说一嘴了。  

如果说,在这场席卷三国的大战、魔乱之中,有谁是损失最惨重的,那恐怕齐魏两国可以并列了。  

魏国的损失,在于割让的领土、家国腹地被魔乱搞得稀巴烂、大量的修士在连翻的战斗之中,死伤不少。  

但总归而言,他们的两位法相,都好好的存在着的。夏沧、郑宇,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当然,陈满不能算进来。  

而齐国,修士死伤其实也不少的,毕竟在齐魏战争的初期,齐国是在很劣势的位置的。但他们最重要的损失,肯定还是崔清这位镇国之柱,被陈满偷袭致死。  

齐国,应当就这么一个法相而已。  

而法相修士,对一个国家来说,那真是最重要的存在了。没有法相,遭到侵略的情况下,想要守住国土,那太难不过了。  

九大仙国,都至少有一位法相坐镇。  

实际上,魏国敢在最近,蹦跶起来,展现侵略态势,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于,算上刚刚进阶的陈满,他们有三个法相存在,并且其中的夏沧,还尤其强大。  

当然,谁都想不到,陈满这么个法相,居然能入魔,居然还在魏国腹地掀起了这么大规模的魔乱。  

齐国的法相没了,整个国家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将不可避免的陷入到极端的劣势之中,从一个还算强盛的仙国,一下变成了一块肥肉。  

恐怕,没人想放弃这块肉。  

其中最积极的,当然就是跟齐国接壤面积最大、也算得上是世代仇敌的魏国了。  

其实最开始,夏沧的想法之一就是,不管燕国提出的条件再怎么苛刻,只要给他们大魏一口气,把陈满灭了、把魔乱平了,魏国届时还有两个法相在,他和郑宇在法相层次里,也都不算年纪太大,他们还有的是时间,能够让魏国再次伟大。  

哪怕暂时不好惹燕国,向东去啃齐国这块肉,也算是营养丰盛了。  

只是,没人想得到,燕国会出陆青这么一个妖孽。  

说实话,若不是陆青在这场评定魔乱的战争之中,表现出了太过于让人吃惊、乃至令人感到有些恐惧的战斗力的话,魏国未必会签下割让这么多领土、大量赔款的协约。  

而整场战争之中,最大的得利者,当然而然就是大燕皇朝了。  

他们从魏国割让走的土地、获得赔款,这都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半个禹州、半个青州的获取,让大燕直接打通了与齐国之间的联系。  

很显然,燕国的意思非常明确了:齐国这块肥肉,我也要吃。  

在这个过程之中,燕国到底怎么魏国谈的、包括后续齐国的利益如何开拓、如何分配这种事情,陆青其实也就没有那么关注了。  

在这件事情上,他是充分相信他的长子、也就是陆朝熙的能力的。他所做的事情,仅仅只是跟惟云好好谈了一番,将这些事情,交给朝廷来做。  

当然了,云霄宗的利益,也是需要的得到一定的保障的。  

陆青当下,更加关注的重点,是在自己身上。  

在与魏国正式签署了相关协议之后,他的系统之中,也跳出了本次征战模式结束的讯息。  

这场大燕南下,肯定是会被系统认定为是一场征战的。  

这也是迄今为止,陆青收获最大的一场。  

仅仅业力上,前前后后,他就收获了超过三十万。  

这个数字,最开始他算出来的时候,还真的吓了一跳。但是随即想想,也没什么好不可思议的。大河防线上,是他完成的对大河防线的突击;在魔乱之战中,他亲手独立击杀了陈满,并且在随后协助击杀了两头法相层次的大邪魔,再然后,还屠杀了他自己都数不清楚具体数目的邪魔与入魔者。  

这些,当然而然的都是功绩,换来三十万业力,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这些业力的价值,说实话,对于陆青而言,相对也比较有限。  

反正都是花不完了的,给他这三十万,无非是之前奢侈起来还得小心点,现在连小心都不用了。  

他更加重视的,是伴随这三十万业力,同时来到的诸多个稀有兑换项。  

大河防线一战,陆青收获了两个五星稀有兑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