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薛氏庶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直到回了常乐坊池宅,池长庭的脸还是黑的,让笑脸出迎的大房一家茫然不知所措。  

池棠暗示地拉了拉他的袖子,他才略作缓和。  

“发生什么事了?”池长府见状,神色凝重。  

京城的形势他也清楚,池家站哪边更是毋庸置疑,二房父女一回京就被传召进宫,出来就这副样子——  

难道是在皇帝那里受了气?  

池长庭听他一问,脸色又沉了下来,咬牙切齿道:“阿棠的婚期定了!”  

大房诸人一愣。  

再看池棠,小脸红红,神色无奈,顿时就明白池长庭在发什么疯了。  

“这是喜事啊!”池长府笑着拍了拍池长庭的肩膀,“阿棠本来也到了年纪——”  

“哪里到年纪了?才刚刚十六岁零两个月不到!”池长庭冷着脸道。  

“十五六岁不是正好嫁人?”池长府也是不懂,“你还想让太子等她几年?那可是太子啊!别等到最后侧妃先进宫——”  

“他敢!”池长庭顺手把回廊扶手给掰断了。  

池棠忙上前检查他的手。  

池长府眼皮跳了跳,道:“你自己说说,太子娶侧妃,有什么不敢的?他难道还怕你会掰木头?”  

池长庭阴恻恻道:“他要是等不及就自己玩去,我们阿棠再换个夫婿!”  

别人还没怎样,池棠先不乐意了:“爹爹你别乱说,太子殿下才不会呢!我也不换!”  

池长庭被她气得心里都委屈了:“你是不是想嫁了?”  

池棠顿时红了脸,支支吾吾道:“没、没有啊…可是、可是殿下都当着陛下的面把婚期定了,只能这样了吧…”  

池长庭冷笑道:“谁说只能这样?”  

池棠一惊,爹爹居然还有手段?  

池长庭瞥了一眼池兰泽,道:“长幼有序,你哥哥姐姐还没定下婚事,急什么?”  

虽说这个理由不怎么响亮,但好歹是个理由,说不定能把婚期延一延。  

三月初三也太赶了!  

他去年一年都没怎么陪女儿,才刚团聚就要出嫁——  

不行!他不要!  

“呃…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兰泽已经在议亲了,”池长府笑道,“原本是要早点告诉你,也让你帮着看看,可惜前阵子实在不方便往灵武送信。”  

自从太子离京后,往灵武的信都查得很紧。  

“哦?是哪家姑娘?”池长庭看了一眼池兰泽。  

少年低垂着脸,眉目黯淡,没有一丝喜色。  

“是靖恭坊杨家四女。”  

池棠大吃一惊。  

不是萧彤?  

“你家哥哥是请过媒人向阿彤提亲,但是被拒绝了。”薛筝道。  

“为什么拒绝了?”池棠着急问道。  

先前在家里,伯父伯娘都没有提起萧彤,她刚回来,又要忙着准备傍晚的齐国公府宴,只能先放一旁。  

到了齐国公府,突然想起这里还有个京城百晓生薛十二,便仗着自己身份尊贵,把主人拉到一旁单独说话了。  

“当然是要跟我们划清界线了!”薛筝抿了一口茶,懒洋洋笑道。  

“你离京后不久,太极宫就下诏让晋陵公一族进京,外放的萧氏族人也都调回来了;”  

“晋陵公的尚书令原本只是荣退后的赠职,现在倒变成了真的;晋陵公诸子也都回朝授了要职,太极宫那位是看高氏压不住我们,想扶持萧氏呢!”  

萧彤的父亲是晋陵公长子,拒绝池家的提亲,就很能表明态度了。  

“别说联姻了,我们现在想见阿彤一面都难,邀她赴宴十有八九都是拒绝,今天也不知道会不会来。”  

“可是萧五郎才刚为东宫运过粮,萧氏要怎么划清界线?”池棠皱眉道。  

萧琢明明亲近东宫,太子殿下也对他十分倚重。  

薛筝嗤笑道:“所以才要把晋陵公和他的四个儿子都召进京来,好让他们压着萧五郎!”  

“他们都不帮萧五郎吗?”池棠喃喃道,有点心疼萧琢。  

“要是帮的话也不会拒亲了——”薛筝面露嘲讽,“晋陵公是老了,从前还没退的时候就是个和事佬,这会儿只怕是哪边都不敢得罪,想着中庸保命呢!”  

池棠心头凉凉。  

看来不止萧彤艰难,萧琢这次回来,也要受家族掣肘。  

正说着,门外响起薛家小姑娘的声音:“小姑姑,姑祖母求见太子妃!”  

池棠惊讶道:“你姑姑?”  

薛筝的姑姑她只知道一个,就是已故的薛皇后。  

怎么还有一个?  

薛筝蹙了蹙眉,道:“她是庶出的,在河东老家长大,原本要进京议亲,后来生了怪病,又给送回老家养了,三个月前刚进京。”  

说罢,朝外:“她不是还病着?怎么能见太子妃?回去歇着吧!”  

语气颇为不耐。  

“我已经好了,十二娘让我见见太子妃吧!”门外另一个声音响起。  

轻柔地,央求着,带着一丝迫切和卑微。  

池棠恍惚了一下。  

声音应该是陌生的,可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感。  

“让她进来吧!”池棠突然也想见见这个人。  

薛筝这才不情不愿地让人把门打开。  

双门自外朝内推开,一名身穿月白小袄的女子就站在当中。  

看起来二十多岁,很瘦,也很美。  

下巴尖尖,面容白得有些透明,越发显得眼眸深黑。  

那双眼看到池棠时,突然亮了起来,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