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谣言攻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明月中天,亥时初漏。  

夜始深,人方定,马蹄落如骤雨不休。  

一声喝令,敲开姑臧城门。  

轻骑两支,似箭离弦,穿城门而出,所过之处,吹角连营,三军惊起。  

快马如飞,冷风灌进领口,遍体生寒。  

郭雍咬紧牙关,一瞬不瞬地盯着前方道路,睁到眼睛发酸。  

若是当初厚着脸皮留下,怎会累得她字字泣血求援…  

池棠猛然惊坐而起,耳边嘶喊声依旧,原来不是梦里。  

“发生什么事了?”池棠晃着尚未完全醒来的脑袋,一边问一边爬下床。  

橙子上前扶她,神色惶惶,却答不出来。  

池棠无心安慰她,跌跌撞撞往外跑。  

呼喊声穿墙入院,杂乱而愤怒,其中偶然夹杂着“池长庭”三字,听得池棠胆战心惊。  

仿佛整个节度使府都被敌人包围了。  

“青衣呢?”池棠惊惶问道。  

青衣昨晚明明是睡在她屋里的。  

刚问完,青衣便从外面回来了,外衫随随便便一披,看起来也是刚刚被惊醒跑出去的。  

“谣传节度使弃城而逃,有将士及百姓围府!”青衣道。  

池棠勃然变色:“谁传的!”  

青衣摇头,道:“杜县令来了——”  

杜壑不得不来。  

他一介文官,上城墙一昼夜刚刚下来。  

此时官袍上血迹斑斑,也来不及整理一番,就站到了池棠面前,可见心中焦灼。  

“突厥兵择通汉语者列队城门外,齐声呼喊,称池公已弃城而逃!”  

“嘭!”茶盏敲落,池棠气得浑身颤抖。  

“池公中毒的事,只有韦太守、雷校尉及臣三人知晓,突厥兵临城下,池公迟迟未能露面,将士们早已生疑,如今被突厥人一挑拨,便纷纷来问!”  

“外面那些是谁挑起的?”李式咬牙问道。  

“都是城里的百姓,”杜壑道,“突厥兵在城外呐喊,百姓也能听到,谣言已经在城里传开,百姓们闹着要见池公,部分将领也在门外!”  

“杜县令的意思是?”池棠问道。  

杜壑会来这一趟,心里应该有了决断。  

“臣以为,太子妃可召见众将领,告诉他们真相——”  

“不行!”一直没有过问军情的展遇断然反对,“现在只是猜疑,未必有什么动作,至多再撑两天,援军就到了,要是现在让他们知道主公中毒,焉知不会有人心生异志、献城投降?”  

池长庭不出现,也有震慑力。  

要是没了希望,才会大乱。  

“可如今这般,能撑得住两天?”李式皱眉道,“就算安抚住了将领,还有百姓,倘若有人带头强冲怎么办?”  

杜壑沉默片刻,道:“倘若有人强冲,东宫内卫需得担起保护太子妃的责任!”  

屋内一默。  

那就是要武力镇压了。  

城外强敌环伺,城里还在对百姓动刀。  

分明败军之相!  

池棠站起身,走到卧房门口,倚着门朝里望去。  

床前的屏风暂时撤了,可以一眼看到躺在床上的人。  

双眸紧闭,面色安然,就好像睡着了一样。  

池棠想起去年初冬,他假装醉倒,暗中去救朱师叔那次,有金吾卫强闯入府。  

那时她毫不犹豫站出来相拦。  

毫不犹豫,是因为有恃无恐,因为有爹爹和殿下让她倚仗。  

现在没有了倚仗,她还敢不敢?  

池棠抿了抿唇,转身道:“驻军将领、世家家主,都让进来吧!”  

展遇顿时拧眉。  

原本持这建议的杜壑也面露犹疑。  

“让他们进来,告诉他们真相,”池棠垂眸道,“我就不见他们了,你们仔细看着,那种天生反骨的,进来就不要再出去了,其余将领都是我父女所倚重的,离开的时候,每人派两名东宫内卫贴身护卫。”  

谁威胁到爹爹,她就杀了谁,没有什么敢不敢的。  

她素来没什么狠心肠,除非有人要害她深爱的人。  

李式一愣,随即振奋道:“臣遵命!”  

展遇看着她,轻轻一叹,也没再反对。  

杜壑施礼应下,又问道:“外面的百姓,太子妃有什么想法?”  

池棠轻声道:“让我再想想。”说罢,缓步朝外走去。  

众人退到两侧,躬身相送。  

走出书房,绕径转廊,一路清风明月相伴,夜色极美。  

她走在长廊上,府外喧闹声掩盖了步声轻悄,侍女们沉默跟在身后,放眼望去,仿佛只有她一人前行。  

耳边听到的那些喊得撕心裂肺的,是回乐城中最普通也最绝望的百姓。  

她可以对将领们动手,却不知该如何对百姓们动手。  

他们只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抛弃了。  

其实就算他们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也无济于事。  

他们想要的是希望。  

可是希望,谁不想要呢?  

她比谁都想看到爹爹安然无恙地站出来。  

池棠停下脚步,望着夜空。  

夜空中,明月皎皎,星河黯淡。  

她突然想起幼时,爹爹教她观星。  

他说星移斗转,预示着世事无常。  

无常,让你无法一直得意,也让你在绝望时看见一线生机。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她正因为不小心把心爱的手鞠球掉了荷塘大哭。  

说完这句话,他就从身后拿出了那只手鞠球。  

池棠忍不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