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 摆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以前姜绾不明白王爷为何为了让齐墨远娶她,不惜设下苦肉计也要坑自己的儿子,甚至险些把自己的小命都给搭进去。  

到这会儿,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因为她和顺阳王是先皇赐婚,她的八字和齐墨远最合。  

王爷是真心拿齐墨远当儿子疼,哪怕她臭名昭著,娶进门极可能会闹的靖安王府鸡飞狗跳,家宅永无宁日,也要想方设法把她和齐墨远凑到一起,希望对齐墨远的身子骨有益。  

只是可惜了姜七姑娘,不知内情,选择了投湖自尽。  

她是不在乎那些流言蜚语,不然一个弃先皇赐婚于不顾,令投他人怀抱的名声就够叫人戳她脊梁骨了。  

现在齐墨远才是真的顺阳王之事大白天下,就不会再有人说齐墨远倒霉被她的绣球砸中了,而是天定姻缘,不论你躲到那个旮旯里也逃不掉。  

唯一叫姜绾失落的只有齐墨远不是靖安王府世子,他们得搬出去了,这原是她一直就有的想法,碰到老夫人这样偏心眼,二太太那等胡搅蛮缠,三太太的浑水摸鱼…  

离的远远的才好,眼不见为净。  

可现在,老夫人被老国公送去了刑部,二老爷也没能幸免,没了老夫人撑腰,二太太再也蹦跶不起来,往后的日子一定很轻松愉快啊。  

她才嫁进靖安王府没多久,都这般不舍王妃了,何况是齐墨远了。  

他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姜绾走进去,握着他的手,什么也没说,只静静的站在他身旁。  

王爷则道,“我得进宫一趟,有什么事等我回来再说。”  

他不是闲散王爷,他的死是可能会造成朝廷动荡的,他虽然事先和皇上提了一句,需要用极致之法平息内宅,皇上肯定没想到他的极致之法是赌上自己的命。  

他得进宫和皇上告罪。  

趁着他遇刺身亡一事的影响还没有传开,出府溜一圈,平息流言。  

这事很重要,哪怕王妃有太多疑问,也只能压下。  

王爷换了身锦袍,就出了王府,骑在马背上,看的那些路人一个个目瞪口呆,然后破口大骂。  

遭天杀的,这年头造谣不用坐牢了吗?!  

人家靖安王活的好好的,竟然捏造出他遇刺身亡的流言来,还传的一板一眼的,真是胆大包天,就不怕靖安王动怒,把他们扔大理寺大牢里关上个一年半载的?!  

王爷骑马进宫,因为马跑的快,带起一阵风,守门侍卫不自主的打了个哆嗦。  

刚刚他们看见谁了?  

遇刺身亡的靖安王啊!  

真是大白天的见鬼了!  

守门侍卫吓的双腿打摆子。  

有胆小的问道,“刚刚你瞧见靖安王了吗?”  

一旁侍卫看着他,“你也看见了?”  

胆小侍卫,“…。”  

不是说火焰低的才能见鬼吗?  

再说王爷,进了宫直奔御书房,一上前,一上等墨玉镇纸就朝王爷飞了过来,王爷伸手接住,皇上的愤怒就砸了过来,“你再晚点进宫,朕就要去靖安王府吊唁你了!”  

常公公站在皇上身边,憋笑憋的肩膀直抖。  

虽然王爷跟皇上提过一嘴,但谁能想到王爷会用这样的法子啊,再加上王爷曾在狩猎场遇刺,那些刺客至今还未抓到,皇上也摸不准他这遇刺是真还是假了。  

担心的坐不住龙椅,要不是他拼命拦着,皇上早在得知消息就出宫了。  

王爷就是知道皇上会愤怒,所以连家务事都没处理完就先来了,王爷道,“没了内宅困扰,臣就能一心为皇上分忧了。”  

皇上道,“内宅的事,哪是那么容易摆平的?”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后宫琐事可没少让皇上头疼。  

要是靖安王真能把内宅琐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他倒是要向他请教一二了。  

许是看穿了皇上的心思,常公公问道,“王爷是如何摆平内宅困扰的?”  

“老夫人已经入狱了,”王爷道。  

皇上,“…。”  

常公公,“…。”  

近来后宫格外的不太平,上到皇后,下到嫔妃,一个比一个能折腾,他稍微打听了下,就是太后在背后作妖,煽风点火,唯恐后宫不乱。  

这几年,太后安宁了不少,突然这样就跟吃错了药似的。  

王爷的解决办法倒是干脆利落,可皇上没法照葫芦画瓢啊。  

难道皇上还能把高高在上的太后送去刑部大牢吗?  

等等!  

王爷怎么能把老夫人送去刑部大牢,这可是大不孝,把老国公逼离朝廷,远离京都就够叫人诟病了,王爷就不怕被人戳着脊梁骨骂吗?  

一问之下才知道老国公回京了。  

那就不用担心了,老国公处置老夫人天经地义。  

护国公府。  

王爷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到护国公耳中,护国公的嘴角就没合拢过,真是老天爷都在向着他。  

锦绣坊老板娘进书房的时候,就看到护国公意气风发的模样,眼底一抹寒芒蹿过,被她极力压下,换成副笑脸走进去,“我是不是要先祝贺国公爷一声?”  

“祝贺我什么?”护国公笑道。  

“有靖安王父子用性命替国公爷铺路,国公爷何愁大事不成?”  

护国公哈哈大笑。  

可不是用命给他铺路?  

靖安王的儿子杀了北云侯世子,给了北云侯起兵的理由。  

靖安王突然被杀,手里的兵权势必会旁落,那就是他囊中之物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