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名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清兰郡主没想过是姜绾。  

整个柏景轩,姜绾就一个暗卫,偷抢银票这样的事,她肯定要和齐墨远商量后再让暗卫去办,大哥知道了,肯定不会让河间王府的暗卫去做这样的事啊。  

谁能料到“河间王府”的暗卫会自己拿主意呢。  

清兰郡主喜欢和姜绾待在一处,虽然大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一般,聊不到一块去。  

清兰郡主还是受流言影响,先入为主,觉得姜绾什么都不会。  

她怕哪壶不开提哪壶惹姜绾不高兴,干脆就没提过。  

再者姜绾年纪比她大不了几个月,学一手高超医术耗费的时间远比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多,那些锦上添花的东西添错一朵半朵的无妨,治病救人那可是不能差分毫的。  

清兰郡主笃定姜绾就是把时间都耗费在了钻研医术上,才导致琴棋书画一窍不通的。  

要是一心钻研,以姜绾的聪慧,只怕京都没人比的过她了。  

在屋子里待的无趣,她就想来柏景轩帮姜绾捣鼓药材,她好像已经喜欢上药香味了。  

“大嫂,你教我学医吧?”清兰郡主拿着药材望着姜绾。  

姜绾愣了一瞬,“你想学医?”  

清兰郡主点头,满眼都是感激,“若不是大嫂,我和母妃都不知道被人算计多少回了,学了医术,我就能自保。”  

姜绾有些头大。  

她是不是在不经意间给清兰郡主灌输了医术很好学的错觉了?  

她的医术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学会的啊,前世学了整整十年,医书都不知道背了多少。  

但这些话她不能说啊。  

金儿也觉得学医很简单,她跟随姑娘好几年了,就没见姑娘看过医术,好像突然就会了。  

姜绾笑道,“学医术少说也要三年,你能三年后再嫁吗?”  

清兰郡主脸腾的一红,“我不嫁人了。”  

定了回亲,差点跳了回火坑,好不容易才被大哥大嫂拉出来,她有心里阴影了。  

她只想陪父王母妃一辈子。  

姜绾失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怕再定亲也很正常,但你是靖安王府郡主,王爷王妃怎么可能同意你一辈子不嫁人呢,就是老夫人也不会答应。”  

清兰郡主想到老夫人,眼神就黯淡了下来。  

在老夫人那里,她不嫁人,就只有一个结果,常伴青灯古佛。  

姜绾宽慰她道,“老国公给你定亲的时候,豫国公世子也才十五岁,心性未定,看走眼也很正常。”  

“有了这回的前车之鉴,王爷王妃肯定会认准了才把你许人。”  

“要我说,你可以挑个两情相悦的人再嫁。”  

清兰郡主呆呆的望着姜绾。  

是人都想嫁个能和自己两情相悦的。  

但定亲一向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他们选择的余地。  

就算父王母妃同意她自己选夫婿,她又怎么知道别人也喜欢她呢?  

更何况她如今脸上都是红疹,都没法出门,在府里怎么挑中意的人啊?  

齐墨远眸光深邃的望着姜绾,“当初,你怎么没挑个两情相悦的人嫁了?”  

姜绾,“…。”  

真是一不留神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她不是不想挑啊,是她来迟一步,没的选了。  

自己做不到的事,又怎么能拿来劝人呢。  

姜绾看着齐墨远,“难道我们不两情相悦吗?”  

齐墨远,“…。”  

忽的。  

心漏跳了一拍。  

可是反应过来,齐墨远瞪了姜绾一眼。  

这是说他们两情相悦吗?  

这分明是在呛驳他当初宁死不娶呢。  

她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后悔要嫁就嫁个两情相悦的夫婿。  

齐墨远心口堵的慌。  

清兰郡主耳根都红透了,这好好的聊着天,怎么就突然就说这么肉麻的话了,听的她感觉自己好多余,她不该来柏景轩打扰大哥大嫂二人相处。  

清兰郡主待不下去了,道,“大嫂,我突然想起来母妃找我还有点事,我先去母妃那儿了。”  

不等姜绾答应,清兰郡主抬脚就走。  

只是她刚要伸手开门,丫鬟芍药就把门推开了,撞了清兰郡主一下。  

清兰郡主,“…。”  

芍药惶恐道,“郡主,奴婢不知道你出来。”  

清兰郡主揉着被撞疼的手,“没事。”  

芍药忙道,“左相夫人来了,还带了位名医来,说是皇后娘娘让她带来给您治脸上红疹的。”  

清兰郡主微微一愣,转身看向姜绾。  

姜绾眉头微挑。  

她知道宫里头都争着想娶清兰郡主,唯一的阻碍就是清兰郡主脸上有红疹。  

宫里的太医来了个遍不够,还请名医来,这么上心,是不娶到清兰郡主不罢休啊?  

不过清兰郡主背后这么大的势力,也就蠢的没边的豫国公府才舍得弃她娶齐萱儿,这画出来的大饼能有现成的大饼香吗?  

清兰郡主很放心,宫里的太医都治不好她脸上的红疹,名医还能比得过太医?  

以前她想红疹消,她现在是怕红疹消了。  

她迈步出去。  

姜绾不放心,道,“我陪你去。”  

“这会儿那名医在哪儿?”姜绾问道。  

芍药道,“老夫人身体不是,左相夫人得知后,领着名医去了老夫人那儿。”  

姜绾想了想道,“我们去母妃那儿。”  

王妃怀身孕是假,万一左相夫人要名医给王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