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破落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按照刘琦的吩咐,江夏郡兵除了日常的训练,还有维护太守府所在西陵城秩序之外,分出部分人马由黄忠和刘磐独自率领,在整个江夏地界巡视震慑宵小。  

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  

随着数万县兵和乡兵调出,出现了兵力空虚的江夏各县,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治安混乱。  

新的县兵和乡兵体系,迟迟都没有建立,使得一些宵小之辈纷纷出动各种折腾。  

刘琦倒也没有生气的意思,这本就是人之常情!  

之前一口气将数万县兵和乡兵送给刘大耳,根本就是有去无回的结果。  

这对江夏地方豪强的打击不小,损失了大半实力。  

随着刘磐和黄忠带兵,加大了巡逻力度,江夏郡各地方刚出现的纷乱苗头迅速被扑灭。  

刘琦给江夏的地方豪强找了些事情做,比如官府组织修路铺桥,弄出肥皂和白糖之类的小玩意刺激经贸,还有成立公立和私立学堂之类的事情。  

或者对县乡发展有利,或者对家族有利,又或者对某些个人有利,总之江夏地方上纷纷扰扰好不热闹。  

加上地方豪强手头上的人马骤减,对地方的控制出现松动,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纷纷出现,将他们的注意力大部分吸引过去,没心思和太守府对着干。  

刘磐和黄忠率领郡兵巡视地方,显露了强悍的武力,江夏地方宁静得很,真的有那么点子海清河晏的迹象。  

荆州多年无大战,积累的底蕴相当丰厚。  

刘琦不是吝啬之辈,也不会将太守府拥有的财富和资源,当做底牌一毛不拔。  

不管是修路铺桥还是其他官府主导的工程,一律以工钱雇佣,不搞什么免费劳役。  

单单这一项,太守府便尽收民心!  

也就是时间太短,太守府对地方的掌控力还不够,不然眼下的江夏百姓,生活水平绝对会达到一个叫大汉帝国上下仰望的程度。  

经过几个世界的历练,刘琦治理民政的水平,完全可以傲视整个东汉帝国!  

什么诸葛亮,什么周瑜,什么两苟都得靠边站。  

也就是此时时机不对,江夏面临曹军威胁,不然他随便动动手指,都能叫江夏的整体民生水平上一个台阶。  

于是刘备来到江夏太守府所在的西陵县时,看到的就是一派欣欣向荣秩序井然的模样。  

好像江夏郡没有遭受曹军威胁一般!  

田间农人忙碌,路上商旅往来,街上巡逻兵丁不绝。  

没有荆州其他地方的惶惶不安也没有肆虐乡野的游侠儿给人一种安全舒适的感觉。  

这叫他心中五味杂陈…  

眼下江夏地界的景象不正是他一直追求的么?  

不管刘备是不是假仁假义,可他的所作所为对百姓相当眷顾是不争的事实。  

只是,限于出身以及能力问题一直处理不好和地方豪强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当初的平原郡,还是在徐州,他倒是相当眷顾百姓,也赢得了当地的民心,可惜和地方世家豪强的关系不睦,最后全都没能站稳脚跟。  

表现在外的,就是他治下百姓颇有生气可也就这么点子特别之处了。  

刘备没什么理政才能,身边的心腹文士也多是以交际手腕突出为主没几个理政大能。  

直到诸葛亮加盟才堵上这块短板。  

不想刘琦这么个能力平庸之辈,竟然能够将江夏治理得井井有条。  

再联想到刘琦成为江夏太守不过区区数月,那就更为难得了,真真叫他心生汗颜。  

得到消息刘琦带着几个属官,立于太守府正门口等候。  

见到刘备一行,顿时上前行礼拜见,毕竟是长辈么。  

刘备的态度,自然是和善得很,一把抓住刘琦的手,满脸笑呵呵很是亲近,话里话外都是两人的亲戚关系。  

心中真真有些好笑…  

两汉数百年时光,刘姓宗室何其多也。  

刘琦和刘备,那真是八竿子以外的亲戚了。  

当然,刘备是汉帝确定的皇叔,刘琦也没有否认的意思。  

“贤侄好本事啊,将江夏郡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叫叔父十分欣慰!”  

等亲亲热热进了太守府待客偏厅,落座后刘备感叹道:“自打进了江夏地界后,叔父看到的景象都相当不错!”  

这话,都是真心实意,所以说得格外真诚。  

“哈哈,玄德叔父过谦了!”  

摆了摆手,刘琦不以为意道:“不过就是尽量约束地方豪强,以武力威慑宵小罢了,算不得什么厉害手段!”  

“贤侄的手段已经很了不得啦!”  

闻言,刘备真心有些吃惊,好奇道:“难道,贤侄就不担心引起反弹?”  

他可是吃够了地方豪强反复的苦头,丢失徐州就是因为地方豪强的折腾。  

“不过就是又打又拉的把戏而已!”  

轻笑出声,刘琦平静道:“只要江夏没有一枝独秀的豪强势力,就不用太过担心他们的威胁!”  

“不想贤侄还有这等手段!”  

刘备依旧感觉不可思议,地方豪强是那么好揉捏的么?  

淡淡扫了这厮一眼,刘琦但笑不语…  

分化拉拢这些手段,刘备真要用心去做,放眼整个东汉帝国,怕是没几个人比得上吧。  

关键是,刘备愿不愿意像对待百姓那样,甘心放下身段。  

另有一点,能不能约束关羽和张飞这两位结拜兄弟,或者说对待地方豪强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