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防弹测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二天下午,测试中心果然收到十几箱货物。  

韩畅将纸箱打开,便看到了高原在电话里说的那些防弹纤维。  

型号一共有两种,分别是防弹型和缓冲型,它们放在不同箱子里,并且每个箱子里还有说明文件,将性能特点描述的十分详细。  

顾名思义,缓冲型纤维像海绵,是用来减缓子弹冲击的,防弹型纤维薄而坚韧,有着强大抗拉和抗高温能力,子弹动能无法将其射穿。  

将这两种纤维叠加起来,即能够防止子弹穿透,同时还能减缓巨大冲击,形成一套完整的轻型防弹装备。  

至于重型防弹装备,需要在防弹衣前后插入硬质板材,这种插板有金属的,也有陶瓷制的,种类很多,起码十几个品种吧。  

互联网上曾经流传这样一个视频,某位暴躁的美国老哥,花一百美元买了块华夏制造的廉价四级插板,材质为氧化铝加陶瓷加聚乙烯,拿去靶场爆锤。  

视频开始,这位老哥挺瞧不上华夏货的,毕竟那么便宜,估计随便干两枪也就报废了。  

结果AK和莫辛纳甘打完之后,这块插板依然坚固,暴躁老哥惊讶坏了,万万没想到,华夏来的便宜货居然还挺抗造?  

于是他再接再厉,光是九毫米手枪便打了两梭子,一番折磨下来,插板却和开了挂似的,依然坚挺。  

视频最后,暴躁老哥彻底无语了,他不断挠头,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看起来甚是好笑。  

由此可见,我国制造防弹插板的水平相当可以。  

但是由纤维构成的软性防弹衣不同,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放眼全球,制造防弹衣的纤维一共只有两种,芳纶和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简称PE。  

截止2020年,我国每年的PE产量,达到惊人的两千万吨。  

而芳纶纤维,则被全球三大工厂垄断,分别是北美杜邦,日本帝人,再加上我国烟台的泰和新材。  

当然了,就芳纶这个东西来说,杜邦还是过于强大了,占全球百分之五十以上份额,帝人和泰和新材与其相比,都只是弟中弟,他们虽然非常努力,但却始终没办法击败不可一世的杜邦。  

用来造防弹衣的原材料我们都有,所以才能占据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份额。  

华夏防弹衣销量真的很大,但至于有人说,华夏防弹衣全无敌,连美军都在用,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根据贝利修正案,美军使用的纺织品,以及一些鞋靴之类,必须由本土生产。  

总而言之,真正让总装备部感到担心的的,不是没有防弹衣,而是没有顶级防弹产品。  

凯夫拉本质上是芳纶,但它在芳纶纤维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技术改进,并且加入高分子涂层,克服紫外线加速老化问题。  

还有江湖盛传的第三代防弹衣,目前各国还在保密研发阶段,但是谁都知道,第三代防弹衣肯定不会基于芳纶,而是基于PE。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我们有两千万吨PE产能,造第三代防弹衣岂不是轻而易举?  

其实一点也不容易,因为第三代防弹衣肯定不会用普通PE,要具有超高分子量和超高密度的顶级聚乙烯纤维,才能担此重任。  

这就好比工地上用的叫钢缆,航母上的拦截索也叫钢缆,但它们并不是同一种东西。  

“这就是昆仑公司的防弹纤维?能追上凯夫拉吗?”  

“不好说啊,凯夫拉是芳纶,而这个是具有超级蜂巢结构的X纤维,两者分子结构就不一样。”  

“似乎很轻啊…”  

“这么轻的话,分子密度应该不会特别高吧?”  

测试中心里,大家议论纷纷,X纤维保暖有一套,这点大家都很清楚,但它竟然还能防弹?这就比较野路了,众人心里没有底。  

韩畅让人将货物分拣归类,登记在案。  

当测试前的文书工作完成后,时间已经指向下午五点半,该下班吃晚饭了。  

但是所有人都没有要走的意思,眼巴巴盯着韩畅。  

韩畅呵呵一笑说道:“看来今天要是不试一试,你们晚上都要失眠喽。”  

“其实我也挺想知道这纤维的性能,算了,直接上靶场,打个国标吧!”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顿时欢呼雀跃。  

防弹纤维要进实验室,测试扛拉性,抗腐蚀性,耐热性等等。  

但那些测试太麻烦了,也耗费时间,所以韩畅选了个简单粗暴的办法,直接上枪械,按照国标开打。  

防弹衣国标共有六个等级。  

GA1用64式手枪,铅弹。  

GA2用 54式手枪,铅弹。  

GA3用 79式冲锋枪,铅弹。  

GA4用 79式冲锋枪,钢弹。  

GA5用56式自动步枪,钢弹。  

GA6用85式狙击步枪,钢弹。  

从一级到六级,按照枪械要求一枪打过去,防弹衣能抗住,就算达标,这套测试虽然简单粗暴,但更接近实战。  

韩畅摸着下巴说道:“昆仑公司的防弹纤维比较特别,有防弹和缓冲两种,这样吧,我们先测试一加一。”  

一加一的意思,就是一层防弹纤维,再加上一层缓冲纤维。  

前者比较坚韧,后者比较柔软,前者厚度为两点五毫米,后者厚度为十二毫米,加在一起总厚度十四点五毫米,非常接近国产三级防弹衣的十八毫米厚度。  

不过,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