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军出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玩意…  

这奖励…  

看着手上的一击宝玉,王维禁不住皱起了眉头,但思考了一会儿,王维却忽地一笑。  

他随意将宝玉收入了战纹中,最后看了棺中之人一眼,开口道。  

“合棺,再埋起来。”  

王维没准备复活此人。  

或者说,他没准备现在复活此人。  

他甚至没准备带着这家伙回到长安。  

一是代价太大——天子龙气是宝贝,虽然传国玉玺能产出天子龙气,但平白浪费也不是王维的作风。  

二来,这事儿有变数。  

复活此人不知是好是坏,王维不会轻易做下决定。  

因为现在的王维,根本就不需要变数。  

他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计划,一切便都可期。  

典韦等人听令上前,盖上了棺材板,又将棺材塞进了洞里。  

好顿折腾之后,待到将此地恢复成了原样,王维方才带着手下人,返回了霸王行宫所在之处。  

此一行,王维没找到新的驮兽,反而找到了个死人,或者说是死龙…  

整件事情不明不白,让王维满头雾水。  

这就显得真龙密令系列任务,相对坑爹了。  

“我就知道,不能指望什么任务奖励…”  

坐在霸王行宫上,王维低声嘟囔一句,正值典韦探过头来,轻声问道。  

“陛下,下一站…”  

“回去!”  

刚刚说完,王维念头一转,却又改口。  

“算了,反正还有时间,先去一趟帕提亚南大陆,我先把古烈他们处理了。”  

所谓的处理,自然就是将亡灵军团,送返到亡灵地狱,从而把南大陆腾出来以作开发——南大陆还是有些矿产特产的。  

也省得这些亡灵跑出南大陆,祸害整个帕提亚。  

这个操作很简单——魔王双瞳的深渊大传送术,能开启通往亡灵地狱的深渊传送门,剩下的就是搬迁罢了。  

当然,迁徙近百亿的亡灵,需要一些时间。  

但长安方面目前正在进行战争准备——而世界大战级别的战役,所需要的准备时间相当之漫长。  

兵力调动,后勤物资调配,再加上赶路的时间。  

这些琐事,不用王维操心,但需要的时间却是真实不虚的——王维给吕布下令,五年之内平定整个三国剧情世界。  

有鉴于双方巨大的战力差距,这个时间看上去是很长,但如果算上维稳、赶路的时间…五年其实真的太短太短…  

现在,王维完成真龙密令任务,只花费了数天时间,换言之,他还有至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能折腾一下其他事情。  

这个时间,王维自不会浪费。  

而就在王维奔赴南大陆的当头。  

长安,已经正式进入了战争准备状态!  

海量的武器装备被分发下去,粮草辎重也开始调拨。  

后勤部功率全开,完美展现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帝国的能量。  

身为先锋,吕布带着前军先走一步,海量的将士们在主将的带领之下,浩浩荡荡开往了西凉!  

从天空中向下看去。  

浩荡的军队,宛如蜿蜒的巨龙,巨龙蠕动着,似乎张开了狰狞的龙口,准备一口咬向敌人!  

长安城内,贾诩带着3w人规模的血神卫,为王维总揽全局。  

作战指挥室内。  

打量着桌子上的地图,不多时,贾诩开口。  

“五年,平定整个世界,这个时间相对紧张,不知诸位可有良策?”  

诸葛亮听罢便道。  

“分儿击之!东军由凉州出发,从西域三十六国转往安息帝国。南军则从永昌出发,直抵恒河流域,对线贵霜!”  

同时对两大帝国发起攻击。  

“若能在短时间内处理掉两大帝国,未来我们遇到的抵抗,也会小很多。”  

这个主意,没从“刷钱”的角度上出发,而是从战后收编、整治、维稳的角度上出发。  

刷钱之事,只是王维的私事儿,诸葛亮考虑的却是大局。  

陈宫却道“双线开战,恐生变故。”  

但在场众人却听懂了陈宫话里的意思。  

双线开战其实对王维来讲,并非是什么大事儿——他的统帅值太高,统帅值效果太强,在主世界就是无敌的,这一点不会以任何情况为转移。  

什么罗马帝国皇帝爆种啊…  

什么贵霜又隐藏了多少兵力啊…  

统统都无关紧要。  

当你麾下的士卒能以一挡百的时候,一切问题就统统都不是问题。  

对于王维的力量,在场众人都很了解,这一战,没有战败的可能,陈宫说这话的意思,无外乎是担心诸葛亮的南军,抢下了本属于东军的功劳。  

贾诩也不戳破,他只是简单沉吟,便立刻做出了决定。  

“双面开战吧…战事进行的越快越好。”  

可能是看到陈宫的脸色稍有些发黑,贾诩不得不又补充了一句。  

“结束了这里的战斗,还有其他次世界的战斗,哪怕结束了其他次世界的战斗,还有深渊界的战斗!你们不能忘了深渊那无穷无尽的地盘了吧?”  

“总而言之呢,战争,是永远也不缺的,与其忙着在这种小事情上争夺功劳,不如想想如何尽快结束战争,然后转而开始进行下一场战争。”  

“诸位,人生百年,看上去长,但也是睁眼闭眼的时间,趁着有限的时间抓紧立功,为子孙后代打下一块儿繁衍生息的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