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排排坐吃果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新朝的第一次大朝会,端是郑重到了极点!  

隔得老远,便有甲士列队,队列一直延伸到了宫门之外。  

文武百官在未央宫门前安静等待,直到近侍高声通报,文武百官方才有序步入了未央宫内。  

高座于真王宝座之上,王维下方,乃是四张稍矮一些的案几。  

当文武百官入内之后,便发现这四张案几前,已经坐了人。  

皇太极、陈秋、曹操、孙权。  

这四人,或是一方诸侯,或是王维麾下的从属势力——但从属性不像是维达部落那么深。  

新朝的第一次大朝会,王维给这四人安排了个雅座,便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能上朝的文武百官,自是人精,稍稍想了想,便想通了内里的前因后果,他们按照文武分列,王维也虎目环伺,看向了下方的人群。  

文官,以贾诩、诸葛亮为首,下方有钟繇、杨彪等老臣,还有司马懿、周瑜、庞统等新生代。  

武将,以吕布、典韦为首,后为李典、乐进等从龙之臣。  

而中间一排,则是各方的观礼代表——不仅仅有罗马等剧情土著势力的使者,打头的,却是维达部落的大酋长,尼古拉斯。  

三排队列,排列的整整齐齐,中间一排稍短,而两侧的队列极长!  

见此一幕,王维嘴角不由挑起轻笑。  

天下英雄尽入瓮中…  

不得不说,这一刻的王维,的确是挺有牌面的。  

“参见陛下。”  

众文武低头请安,王维听罢笑着点了点头。  

“众卿家请就坐。”  

汉朝时,倒没有后代那种,皇帝坐着,尔等都跪着的规矩。这年头,君主与臣子,大抵还是以礼相待的。  

自有卫士侍者取来蒲团,众人依序就坐后,王维便开了口。  

“吾王维,崛起于微末之际,幸得诸位相助,方能有今日之成就!现,我已位列至尊,执掌天下,这是我的成果,却也是尔等的功劳。”  

王维不墨迹。  

他话里的意思,其实已经相当明白了。  

咱们今天,就好好说道说道,算一下你们这群人的功劳绩效,然后给你们发奖金!  

话一出口,群情激荡…  

能看到文武百官尽皆交头接耳,脸上带着的,都是浓郁的喜色。  

“贾诩。”  

王维说完,贾诩立刻起身。  

“你,为朕之智囊,平日辛勤,帮朕处理了不少大事小事。今日,吾便封你为关内侯,同时,你亦为我汉朝廷丞相!”  

关内侯,有封邑无封国,说白了就是吃税收但是不管事儿的。  

这个爵位落在贾诩身上,算是低了…但王维给了丞相之职作为补偿。  

关内侯,让贾诩有了养活一家老小的收入。  

而丞相之位,更让贾诩大权在握。  

两者相辅相成,身为从龙最早的智囊,贾诩也算是得到了他应有的待遇。  

“谢陛下。”  

贾诩道谢后落座,王维又看向了武官为首者。  

吕布吕奉先。  

“奉先为我征战,劳苦功劳。今日,朕封你为列侯,封地,就在并州吧。”  

列侯,与关内侯同属顶级爵位,不同于关内侯,列侯对封地、或者说是封国,是有一定程度的管治权的。  

然,自秦朝开始,列侯一般都会居住于京都,少有回封地者——无他,在京都,一个列侯还是吃得开的,但回了封地,就相当于是主动退出了朝廷的权力中心。  

人走茶凉不外如是。  

换句话说,列侯虽有封地,但从实际意义上考虑,列侯与关内侯,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而对于吕布,王维更不会让他回到封国颐养天年。  

吕布听罢,却稍有些犹豫…一个列侯之职,实际上也挺高了,再加上封国还是在自己的老家并州,王维也算是达成了曾经与自己的约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继续阅读!  

然而…  

王维没说军权和“实际封地”方面的问题。  

这个,在武官们看来,方才是重中之重。  

王维没理会吕布的小情绪,挥手示意吕布坐下,王维又看向了诸葛亮。  

“孔明在帕提亚大陆,立下滔天之功!谋国之策,让亚瑟身死,更让成吉思汗败北!孔明之功,朕心里也有数!封关内侯,同时位列三公,暂领太尉一职。”  

“谢陛下。”  

诸葛亮道谢之后,干脆落座——一个关内侯,一个太尉的职务,这是王维给诸葛亮个人的封赏。  

正如之前所讲,关内侯只是个来钱的渠道,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用途。而太尉之职位列三公,权力甚大,也算是一种变相的补偿。  

“典韦将军劳苦功高。”  

王维又开口。  

而随着王维不断点名,不断封赏,时间快速推进,直到王维说了能有近两个时辰,能上朝的文武,便已经被王维尽数点名了一遍。  

或是封侯,或是拜相…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得到了赏赐。  

然而气氛非但没有热络起来,反而稍显沉寂。  

无他。  

刚刚的王维,说得只是些职务方面的问题,好处方面并无太多。  

因为到了现在,王维一块儿地盘都没分出去!  

这个地盘,指的可不是封地食邑之流,而是指能建国,能立国,虽然从属于王维,但被封赏者有着极大自主权,甚至能够在这块儿地盘上自行称王的地盘!  

就像是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