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附庸(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就在当天晚上。  

诸葛亮古尔,迎来了一位预料之中的访客和一位预料之外的访客。  

却是荀彧,与周瑜…  

中军大帐之中,看着下方的两人,诸葛亮忍不住摇了摇头。  

军师,一般来讲都是聪明人。  

而军师这个职业,乃是华夏古战场剧情世界的特殊产物——话句话说,诸葛亮的一些把戏,能瞒得过亚瑟成吉思汗等人,但的确瞒不过同为华夏人的曹操孙策等人。  

其实,诸葛亮不知道,荀彧和周瑜,也看着诸葛亮直挠头。  

“这人是蛮子吧?长得挺像蛮子的…”  

易容之后的诸葛亮,从外貌上看的确是蛮子相,但正当荀彧与周瑜窃窃私语之时,诸葛亮却笑着,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表达了自己的真正身份。  

“在下,乃王将军麾下参军,诸葛孔明是也。”  

诸葛亮跳了反。  

这也印证了曹孙两家事先的猜想。  

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当前大帐之中并没有“外人”的前提条件下。  

而听到这口汉语,荀彧周瑜登时松了口气,再看向诸葛亮时,两人眼中挂满了复杂。  

“那么…”  

周瑜刚想措辞,诸葛亮却先一步说道。  

“不用这么那么了…是打,还是附庸,你们给个准话吧。”  

而后,诸葛亮彻底挑明了自己的算计。  

“我家主公志在千秋万代。本来,华夏那一亩三分地,根本养不下三个国家。但正所谓时也命也,随着外域之门的开启,可用的地盘大规模扩大,而在现在,区区一些地盘,早就入不得我家主公的法眼了。”  

“念及大家都是炎黄子孙,我家主公想给你们两家一个出路。”  

“保持国号,甚至你们还可以保持自主的施政权力,现在你们占据的地盘,就是你们的国土,我家主公永生永世不动!但我们需要人才和军队。”  

其实,事情发展到了现在,诸葛亮已经不需要再遮遮掩掩了。  

因为现在发生的一切,注定瞒不住曹孙两家——究竟谁在此事之后搞鬼,这完全是肉眼可见的。  

而借用亚瑟和成吉思汗的名义,只是为了大义,或者叫为了“师出有名”。  

当王维摆出了这种姿态之后。  

如果曹操和孙策够聪明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会选择投降。  

在任务开始之前,王维所讲的还主世界一个朗朗乾坤,可不单指成吉思汗…  

而如果他们不选择投降的话。  

那就证明以后王维也难有和平吞并曹孙两家的可能——如此一来,用亚瑟的部队和深渊部队扫掉曹孙两家,还能给那些不那么死忠的文武们一个好的台阶,从而收编掉一部分曹孙两家的人才。  

你看,灭了魏国和吴国的,不是我王维,而是亚瑟和成吉思汗,不仅如此,在你们国主殒命,国将不国之时,我王维还会发兵救你们一命——你再跟我对着干,那就不太明智了吧?  

其实吧,这里面的逻辑总结起来就一点。  

我拳头大,所以我说啥都有道理!  

在场三人,都是聪明人。  

当诸葛亮把话说到这儿了,荀彧和周瑜对视苦笑,皆是摇了摇头。  

荀彧先开口。  

“我家主公也已经看透了一切,来之前,我家主公特意下达的封口令,严禁我与曹仁,将此事告知给更多人。为的,就是让王将军顺顺当当地收编我们手下的军队——比如说马超庞德曹洪夏侯惇之流…所以,我想,这已经能表现出我们的诚意了吧?”  

听完这话,诸葛亮登时大笑三声。  

“曹公实乃聪明人也!请放心,只要我们收编了你们的军队,其他东西,我们分毫不动!更甚者,我家主公还会保证曹氏千秋万代,只要不惹出天怒人怨之事,曹氏一族这个皇位,必然稳如磐石!”  

只要能达成目的,王维并不介意做出一些无关痛痒地许诺。  

而后,周瑜亦开了口。  

“我与我家主公密谈良久…我家主公也同样做出了如下决定。但,我们还有其他条件。”  

“有何条件?”  

“其一,当王维登临汉帝之后,他要追封吾主之父孙坚将军为武烈帝!”  

“其二,当王维登临汉帝之后,他需出具国书,承认吴国的合法性,并承诺,同意孙伯符之弟,孙权为吴国新皇,在法理上,地位应与汉室皇帝相当。”  

说白了就是要面子…  

而王维这人,诸葛亮也揣摩的通透。  

王维只要里子。  

“可以!”  

诸葛亮点头,替王维做出了决定,而后,他又一开口。  

“那不知吴国现任国主,孙策,又有何打算?”  

“伯符说,他受不了和平,反而更想念上战场的日子。”  

说这句话时,周瑜面无表情,而诸葛亮听罢也是一笑。  

说白了就是替王维打仗呗——估摸着到现在,这孙策也是彻底服软了。  

有句话怎么说的?  

既然反抗不了,那就享受呗。  

而后,就附庸这个问题,三人又做出了一系列的探讨讨论,直到天色熹微放光,这场密谈才进入了尾声。  

荀彧最后问出一句话来。  

“那不知这两万人军队,孔明军师作何打算?是退兵,还是…”  

听到这话,诸葛亮微微一笑。  

“他们只是祭品,纪念我们三家达成共识的祭品!至于如何处理?”  

说完,诸葛亮短暂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