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曹操在行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着郭汜,飞熊,以及骑兵部队被解放了出来,孙策周瑜撤离之后,战场的形势立刻开始变得分明了起来。  

刘繇身死只是第一步。  

随着刘繇惨死之后,其麾下的部队登时分崩离析,郭汜又带着骑兵部队几个冲杀,刘繇所带来的部队便这般葬在了战场之中。  

而后,郭汜又将矛头对准了刘表。  

但有了刘繇的前车之鉴,刘表又如何会继续留在战场上等死?  

却是刘繇身死的那一刻,刘表已然带军撤退——随行者,还有袁绍派来的郭图。  

此战,张辽被人埋伏在先,当看到孙策与刘表先后撤走,又听闻高顺向自己汇报了下陷阵营的损失,简单评估之后,张辽果断放弃了追击的想法。  

本身就没什么优势…  

敌人还智计百出。  

万一追上去了,再中了个陷阱,恐怕张辽哭都没地方哭去。  

眼看着孙策刘表等人走远,张辽立刻下达了收拢战俘,清点物资并尽快撤回寿春的命令,之后,大军开动。  

大概正午时分,张辽等人又一次龟缩回了寿春城中,仅看那紧闭的城门便能知道,张辽这是准备在寿春城苟到死了…  

这一幕,并未出乎周瑜的预料。  

此战过后,张辽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兵力上,都没了继续南下的资本,当然,“坏消息”也有…  

刘繇死了但刘表未死。  

所以,周瑜给孙策制定的统一江南大战略,肯定会出现一些偏差——不过有道是见招拆招,以周瑜的本事,区区刘表想来不会带来太大的麻烦。  

当然,这一切已经跟王维没什么关系了…  

汉中。  

自王维出征之前,陈宫便带着马飞来到了汉中张鲁的地盘。  

汉中,靠近长安与西凉——换句话说,其实张鲁才是距离王维最近的诸侯。  

然而张鲁这人挺有意思。  

他创立的政权,乃是的政权,五斗米教乃是汉中的主流教派。  

而所谓的五斗米教…  

其实从本质上讲,只是道教的一个变种——或者说后世道教的祖宗之一…  

这个教派,讲究的是个清净无为——这么说诸位就懂了吧。  

虽然张鲁乃是一方诸侯,本身也是有些野心的,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五斗米教的最高领袖,总体来讲,张鲁算是个相当矛盾的人。  

因为诸侯之心,与传道之心,实际上是相互冲突的。  

表现在张鲁个人身上,就是张鲁的日常表现,毫无诸侯风范——他就像是个大地主似的,每日赏花弄草,饮酒作乐,偶尔处理下公务,再传传道之类的。  

按照陈宫的话来讲:“这小子就是一条咸透了的咸鱼…”  

汉中有他能转,没他也能转——这张鲁在汉中的地位,大概就相当于是一个精神领袖,面子工程。  

就在前些日子,当陈宫和马飞打着王维的旗号前来汉中时,得到了张鲁的热情接待。  

然而在酒宴上,张鲁却左右言他,根本没谈什么正事儿,酒宴过后,张鲁将陈宫马飞安排在了驿管,这一晾,便晾了近十天的时间。  

而就在这天晚上,驿管大门被人敲响。  

驿管内,陈宫和马飞从床上爬起,马飞穿好衣服开了门,不多时,便带着一名中年文士进入了房间。  

见到来者,陈宫微微一笑。  

“原来是杨松杨别架,不知…”  

然而陈宫这客套话还未说完,杨松却先一步抢话道。  

“公台啊公台,你这如何还能睡得这般香甜啊。”  

陈宫不太理解这话的意思,他一挑眉头,质问道。  

“莫非是张鲁那里,出了问题?”  

杨松,张鲁麾下的谋臣,本性极为贪财!而当陈宫抵达汉中的第二天,便摸透了张鲁麾下几乎所有谋臣的性格特点——而一个贪财的谋士,毫无疑问就是一个极好的突破口!  

换言之,这些日子陈宫也没闲着,他早就已经搞定了杨松,在张鲁身边安插了一位位高权重的内应。  

听到陈宫的话,杨松只是摇头叹气,直到哀叹了片刻,他方才继续说道。  

“公台你有所不知,就在今天晚上,主公秘密会见了曹操的使者…同时,曹操已经带兵抵达了汉中边境。可能就在咱们现在说话的功夫,曹操已经带人进入了汉中,准备直袭长安。”  

这番话,让陈宫呼吸一滞…  

他就这么看着杨松,眼中慢慢闪过冷光。  

这事儿这么紧急,结果你还跟我墨迹了这么长时间…  

倒也不是这杨松有什么小心思——只不过是因为他真没啥本事。  

而另一方面…  

从杨松的话中,陈宫也已经推测出了张鲁的真正想法。  

他不想与王维联合…或者说附庸于王维,相反,他更想与曹操合作,然后看着王维去死!  

念及于此,陈宫立刻明白,这汉中肯定是不能待了。给马飞递了个眼神,马飞见状立刻披甲,直到马飞整备完毕,由马飞打头,陈宫与马飞一前一后走出门去。  

身后遥遥传来杨松的声音。  

“公台啊,你答应我的那些金子…”  

“去长安找我,我都给你备好了。”  

“可是…”  

陈宫没理会杨松接下来说的话,马飞“砰”的一声推开了大门,而驿管外五七八黑,看似空无一人,但陈宫却敏锐察觉到了那无所不在的杀机。  

“马飞,杀出去!”  

这般说完,陈宫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