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臣,救驾来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茫。  

这句出自三国志·魏志·董卓传的句子,简单表示出了历史上这段剧情所发生的事情。  

而熟读三国历史的王维,对历史上的这次事件,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在何进身死,袁家兄弟和曹操对宦官集团开始开片的时候,张让顿时知道这一次,恐怕是天王老子来了,都救不了自己——话说以太监们那卑微的武力值,又怎么可能是正规军的对手?  

其实一直以来,十常侍和何进玩儿的都是政治游戏,何进这蠢货根本没想过用大军碾压掉十常侍,这也是何进身死的原因之一,但现在何进没了,袁绍曹操等人不想再跟这些太监们玩儿政治游戏了,大家直接拿刀上擂台,手底下见个真章,这下子,十常侍顿时原形毕露。  

人家都敢提刀往皇宫里冲了,你一群太监又有什么办法?  

哎,你别说,张让还真就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挟持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再加上个何太后,然后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悲催的皇帝和太后,就这么成了张让段珪的挡箭牌…  

手中的太监语速极快的说出了王维想要的答案,听罢,王维手一松,放走了小太监,随后,王维看向了北宫所在的位置,他拎着刀,猫着腰,快速向北宫走去。  

张让的逃跑路线王维门清。  

他们劫持了皇帝、陈留王、何太后,从北宫跑出了皇宫,一路来到小平津,并在小平津被尚书卢植的手下闵贡追上,张让段珪被逼无奈,投河自尽。  

也因此,闵贡顺利迎回了少帝和陈留王,并在北邙山遇见董卓,由此掀开了董卓入京的帷幕。  

当然,重点不在于其他,对王维来说,此事的重点便在于闵贡这个人以及闵贡所做的一切!  

他找到了少帝,迎回了少帝,而在这之后,闵贡亦获得了封赏。  

进郎中,封都亭侯!  

郎中:尚书的属官,在这一官职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尚书。  

都亭侯:低级爵位,有封地,食户200。  

这个封赏算不上多,但也的确不少,然而不可忽略的一点在于,闵贡原本就是河南中部掾,换句话说,这家伙是有官职在身的,如此才能扶摇直上,坐到郎中的位置。  

而王维却什么也没有,白身一个——要知道,在汉代,出身、氏族这些东西与官运密不可分,上面没人,没有个好出身,封赏什么的自然也很难落到你的头上。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当中,出身,直接决定了人的圈子,没有个好出身你还想争霸天下?别闹了,你莫不是在做白日梦…  

就看刘备…他也是再得到了刘皇叔这个称谓之后,方才有了争霸天下的入场券!所以打从王维知晓万军之主的奥秘之后,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自己拉上一帮人,用纯粹的武力和脑子平定这个三国乱世…  

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性太小太小。  

因为根本没有武将,士族,谋臣会来投奔王维…这么做,他相当于是与整个三国时期的统治阶层为敌!而下场,完全可以参考张角三兄弟。  

一路上,王维连太监都没杀,只是锁定目标快速前行,很快,王维便来到了北宫附近,他打眼一看,顿时看到了两道身影。  

一个须发皆白,却手持短矛的老头,以及一个身穿华服,长相娇媚,却浑身略显狼狈的少妇。  

尚书卢植与何太后…  

在张让挟持了少帝,陈留王和何太后之后,正想着从北宫冲出皇宫,半路上却杀出来个卢植,被逼无奈之下,张让只能选择性的放弃了缺乏锻炼,跑得不快的何太后,抱着小皇帝和陈留王夺路而逃。  

正思考着,王维隐约听到卢植开口大喝。  

“闵贡!闵贡!”  

见状,王维顿时眯起了眼睛。  

竞争对手来了。  

这般想着,王维不再理会这里发生的事情,他隐没在墙根处,快速冲出了皇宫。  

风儿呼啸刮过,吹拂着王维的碎发肆意飘荡,夜色渐浓,昏暗的月光洒下,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纱。  

身后,火光冲天的皇宫越来越远,而前方树影婆娑,王维只是迈着双腿,发足狂奔,这一路漫漫,仿佛永无止境,直到涛涛河水声映入耳膜,王维方才敏锐发觉前方人影耸动。  

他追上了…  

他也没有追不上的道理!  

张让的路线是固定的,在没有外界因素干扰下,张让不可能半途改换路线,而事先,王维已经从太监口中得知了三个重要地点的方向,在大脑中做了个简单地几何数学题之后,这路,王维自然是清楚地不能再清楚了…  

而接下来…  

这般想着,王维抽出长刀,他看着黑暗中模糊的人影,慢慢放缓了脚步,一步一步向着以张让为首的十余人走去。  

“谁?”  

不远处传来尖利刺耳的喝问声,而王维,只是默不作声,他沉默前行着,宛如夜幕下的幽灵。  

直到张让确定了对面只有一人之后,第二个命令如约而至。  

“杀了他!”  

张让逃亡,自然不可能孤身一人,其身边还有着十余名心腹手下,此刻听张让发号,这些人纷纷抽刀,悍然向王维杀来。  

直到双方距离拉近…  

凄美的刀光便如花儿一般绽放!  

这一刻,王维手中的战刀化作精灵,刀光纷飞着从王维手中挥洒而下,蓝色品质的寒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