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险中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温鸣谦下山后,到赵王府赴宴。  

在宴席上,赵王妃当着众人的面夸赞温鸣谦:“如今我是离不得她了,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众人听赵王妃如此说,对温鸣谦也就更加高看。  

宴席散后,赵王妃又把温鸣谦单独留下。  

“你这些日子在山上陪着长公主殿下,我倒不好轻易叫你下山来。”赵王妃扶了扶鬓边的珠钗说。  

温鸣谦早就留意到她不喜欢过多装饰,所以发髻上常常也只有两三样首饰。  

可每一样都奢华非凡,以一抵百。  

“王妃不叫人去传话我也要下山来的。”温鸣谦莞尔,“长公主殿下是爱清净的性子,我总怕扰了她。”  

“殿下自然是喜欢你的,否则也不可能认你做义女,”赵王妃笑道,“你十分的知进退懂分寸,这一点我和长公主都清楚。”  

其实,在此之前就有不少人托请温鸣谦替她们办事,可是都被温鸣谦推辞了。  

她说自己不能凭借着贵人的恩义狐假虎威,这话自然传到了赵王妃的耳朵里。  

她听了之后十分满意,对温鸣谦也更放心了。  

要知道这些身份高贵的人对别人难免有防范之心,不喜欢被利用。  

温鸣谦如此行事,自然得到了赵王妃的赞许。  

“难怪你有那样的儿子,只因你这母亲也不是俗人。”赵王妃对温鸣谦大力拉拢,也有旁的原因。  

她的长子被皇后召进宫去抚养,明摆着是太子人选。  

可同时被招进宫的还有楚王世子,这一点难免让她心有疑虑。  

温鸣谦的儿子宫长安小小年纪就已经誉满京都,这样的人谁不想拉拢?  

倘若自己的儿子能与宫长安结交,必然能学到不少东西。  

到时候比楚王世子更加出类拔萃,无论是皇上还是大臣,自然也会更加倾向于他。  

在此之前,赵王和赵王妃也不是没有刻意与三径学宫的人接近,可竟无人买账。  

他们虽然贵为皇族,却依旧奈何不了享有几百年清誉的三径学宫。  

毕竟那里的人都是出了名的青衫磊落,从道不从君。  

别说他们了,就是皇上都无可奈何。  

可如今不一样。  

一来宫长安年纪小,自然依赖母亲。  

二来他年纪虽小名头却极大,必然比那些年长的人要好摆弄。  

因此只要笼络住了温鸣谦,就不愁和宫长安接上头。  

更何况温鸣谦这人是个有分寸的,不用担心她会让自家难堪。  

“王妃实在太过奖了,叫我汗颜。”温鸣谦赧然道,“我们母子其实并无别的长处,唯有可取的一点就是知道感恩。  

前些日子我在信中还告诉长安,王妃您赏赐给我一处宅子,让我在里安住。我如今在京中一切都好,叫他千万别惦记。”  

“唉,说起来我和你也是一样的心情,儿子都不在身边,心里头万般想念,却只是不能说出口来,毕竟要为了他们将来着想。”赵王妃说着不禁湿了眼眶。  

虽然她想要进宫轻而易举,可是为免皇后介怀,总是要刻意避嫌。  

因此她每个月只进宫一次,最多两次。  

温鸣谦听了她的话,也不禁悄悄拿起手帕擦了擦眼角,感慨道:“我虽与您身份相隔悬殊,可做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瞧瞧,都怪我,把你的眼泪给招下来了。其实你心里比我苦多了,我好歹一个月能见上一两次。”赵王妃笑道,“又何况我身边还有一个。倒是你只这么一个儿子,还常年的见不到,可不是想坏了。”  

正巧有侍女端上来果品,赵王妃就把话转开了:“你尝尝这枇杷,是青州那边送过来的,倒比别处的好吃。”  

这边温鸣谦就陪着赵王妃说了一些闲话,方才告辞离开。  

回到住处就见刘翠依身边的丫头红柳在门外急得来回转圈儿。  

“这不是红柳姐姐吗?”桑珥从马车上跳下来,“你怎么来了?”  

“我的天爷!总算见着你们了!”红柳一把抓住桑珥的手说道,“我们大奶奶产后失血,可是请了好几个大夫都推脱有事不肯来,好容易请了一个,还被老夫人那边截去了。赵妈妈便打发我来寻温娘子,说这会儿只有您能救我们大奶奶了。”  

“翠依要生了?”温鸣谦听了忙说,“我随你先去,桑珥,你到赵王府去求王妃把他们府里的大夫送到周家去。”  

桑珥答应着连忙去了,温鸣谦和红柳赶到周家来。  

到刘翠依房中,扑面而来的便是血腥气。  

孩子已经生下来了,刘翠依面色苍白,奄奄一息。  

“翠依别怕,我来了。”温鸣谦三步并两步赶到床边,抓住了刘翠依的手。  

“姐姐,你来了,真是太好了。我怕是不成了,好在这孩子已经生下来了。”刘翠依气若游丝。  

“你别说话,我带了参片。”温鸣谦从随身的荷包里拿出参片来,让她含住。  

这是个上百年的老山参,能吊住一口气。  

“放宽心,别害怕,赵王府里常年有御医在,桑珥已经去请了,一定能请来。”温鸣谦紧紧握住刘翠依的手柔声安抚她,“瞧你的儿子白白胖胖的,你也要好好的才是。”  

赵妈妈则在一旁哭道:“都是我大意了,没料到他们会这样。”  

“妈妈你先别哭,什么都等翠依平安了再说。”温鸣谦道,“再把我荷包里的人参拿去,浓浓的熬成参汤端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