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天子之威(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合理的解释。  

“剑者,乃修身养性之根本也!”  

“寻常之人习练剑术,一为强身健体,二为自保。”  

此言落罢,太史慈语气顿了一顿,随即又继续道:“但剑术却又往往是学问最为高深莫测的。”  

“若能将剑术练至大成境界,则也可凭借一剑而远走天涯,仗剑行天下。”  

也基于如此,袁耀选择以剑为器,苦练剑术。  

方才许褚瞧着袁耀与夏侯渊竟是能够与之抗衡以后,他在瞧着彻底没有生命危险以后,方才给足了袁耀与之较量的时间。  

对于习武之人而言,一昧的苦练,其提升非常有限!  

若是能够与强者交手一番,那之后所受到的感悟,定然是受益匪浅的。  

此道理许褚自然明白。  

故而,方才他也是冒险为之!  

索性,一切都按照计划行事,并未有意外发生。  

而接下来,袁耀自然也是揉着无比酸痛的臂膀将舞台交给了许褚。  

乱军之中。  

随着许褚的到来,气场顿时为之一变。  

二人还未接战。  

可即便是许褚往这一站,都已经令夏侯渊浑身感受到无尽的压力。  

这就是许褚身间所凝聚的气场,气势十足。  

足以令敌将身心间受到震撼。  

被压迫了良久,夏侯渊方才是率先支撑不住,遂予以挥刀杀上前去。  

只是,这一场战斗的悬念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在气场上的比拼,夏侯渊就远远落入了下风。  

继续接战,又岂会有胜算?  

两骑相交,两柄大刀你来我往,相互碰撞着。  

不过数十合走过,许褚那近乎于大开大阖、以磅礴的巨力已经压制住了夏侯渊的发挥,令其动弹不得,只得在其中苦苦支撑。  

他固然刀法娴熟,但却在与许褚的那一力降十会的攻势下,每一击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压根无法给其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而就在这段时间之中。  

场面上战局也发生了变化。  

在精骑的冲阵下,曹军防线竟是隐隐间有溃败之势。  

曹军士卒似乎难以抵挡袁军铁骑的冲击。  

特别是当夏侯渊本人被许褚拖住,全军失去了指挥过后,此刻单凭李典一人,反而有些应付不过来此战况胶着的局面。  

无奈间,他只得立即差人前去通报夏侯渊,予以禀告实情。  

得到了通报,夏侯渊遂立即挥刀止住了许褚的攻势,遂后退数十步,方才抬首环顾四周,察觉着周遭的局势确实已经是刻不容缓,远远不利于己方。  

他虽然一时恼怒无比,却又无可奈何!  

只得熄了继续与许褚激战的念头。  

为将者,斗将只是逞一时之勇。  

若因此而耽误了指挥部众接战。  

那就是无谋匹夫了!  

随着战团散去,夏侯渊重新归于阵间,从李典手中接过指挥权,下达了一条接着一条的指令,方是迅速的止住了己军受到敌骑冲击所慌乱的情绪。  

曹军恢复了军心,得以重新结阵面对袁军战骑。  

两军再度激战。  

直至战至日落西山之际,尧山之间已经是横尸遍野,仿若血流不止。  

战事才稍是告一段落!  

经此一战,夏侯渊所部在遭受到袁军战骑的冲击下,亦是损失惨重。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其部自然也丧失了继续强攻尧山防线的攻势。  

夏侯渊只得率部向后后撤二十余里,以站住地势,安营休整。  

这一休整,便径直等到了曹操亲率主力来援。  

只是,就在夏侯渊所部与曹操汇合之际,袁军后续主力也在鲁肃的居中调度下,有条不紊地进驻至雉阳城。  

距离尧山防线,亦是只有一步之遥。  

面对着两军皆已近在咫尺的距离。  

下一步的攻势,亦是开始在暗自筹谋起来。  

谁也不敢在轻易开启战端。  

概因若是再不谨慎对敌,恐怕所面临的就是两军大幅度的混战。  

何况,双方爆发生死战。  

亦是曹操与袁耀皆不愿所看到的。  

此时,双方所占领的州郡都已经与西凉军若接壤。  

在李傕这等强盛的势力尚且游弋余外,携大众于关外虎视眈眈。  

二人都清楚。  

但凡两军厮杀起来,拼至两败俱伤,必然会被敌军予以坐收渔利。  

故而,此刻两军围绕着尧山之争做足了争斗,却谁都克制住了决战的念头。  

而当袁军主力径直抵足雉阳过后。  

袁耀亦是先行命许褚率一部精锐亲自前去将天子圣驾迎至了尧山脚下。  

次日一早。  

袁耀迅速集结起全军将士于尧山之上,正面对着曹军大营,予以结阵。  

随后,天子刘协在一席甲胄的袁耀陪同下,缓缓走到将士们的前方,予以组织着一道道语言激烈着诸军士。  

纵然此时朝廷势微。  

纵然天子无势…  

可惶惶大汉数百载,国威却是深入人心。  

如今,在大汉天子亲临第一线,亲自鼓舞将士们奋勇杀敌。  

这一刻,以周仓为首之将,甚至于麾下士卒无不沸腾了。  

原本早已疲惫不堪,饱受摧残的身躯,此刻仿佛是重新被注入了一道活力。  

忽然战意满满…  

誓与敌卒共存亡,战至最后一人的强盛信念。  

不仅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