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贤才之遇(2/3)
,少主您万不可孤身犯险也!”
“大军之安危,此事干系重大,若无少主您亲自居中调度,岂可行也?”
一时之间,诸将各执一言。
有面露忧虑之色,担忧袁耀的安危。
但更多的还是突出了对于鲁肃的不信任。
鲁肃何人也?
不过一区区参军之才,焉能统御全军乎?
当然,这也不怪诸将如此心想。
自从袁耀招揽鲁肃至麾下过后,便是于袁耀身前以参谋军机要务,并未有过统御将士的一面。
没有塑立军威,以及展现出治军的一面。
自然难以令诸将信服。
不过,诸将虽然竭力反对,但袁耀一向所决定之事,又岂会更改?
“吾意已决,此事就此定下,诸位不必多言!”
说罢,袁耀沉声道:
“如今尧山方面战事危急,本将必须尽快率骑士赶过去才是。”
此时间,袁耀亦是以强硬的态度决定下来了此事。
虽然诸将并不信任鲁肃的才能。
但袁耀却知晓,鲁肃居中调度以及在危机四伏时所表现出来的临机应变方面的能力,以及治军严谨,基本上都是他统御将士的优势。
此次,他亦是想给鲁肃予以独自锻炼一番。
毕竟,日后随着麾下势力愈发强盛之时,自然将不可避免的四面树敌。
若到时候无法有独当一面之帅才站出来分忧,那又如何可行?
单靠自己,不是将分心乏术吗?
鲁肃方听闻此则指令,亦不由有些面面相觑,遂欲准备劝诫袁耀三思而行,却是直接被挥断。
袁耀直视着他,郑重说道:“子敬,我心里知晓你想说什么。”
“但对于调度全军而言,若没有首次统御将士的经验,那就永远都不会明白应该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帅。”
“本将既然此时选择将全军交于你手,便已经展现了对你的信任。”
“子敬,可别令本将失望才是!”
只是,一席话语却是直接令鲁肃原本准备好的话语直接给咽了回去,转而只得拱手说道:
“肃必不会辜负少主之期许!”
待诸事商榷完毕。
袁耀也不含糊,立即便集结起军中仅有的三千精骑疾驰狂奔,目标尧山。
既然袁耀已经强自下令。
诸将虽然并不太乐意接受。
但他们也只得暂时听从鲁肃的调遣。
随着袁耀领精骑脱离主力,先行狂奔以后。
自然是迅速甩开了大部队的行踪。
不出半日,便先行抵足了雉阳地界。
抵至城间,袁耀命诸部予以稍作休整。
待日落偏西过后,再度行军。
如今已经是将近六月时节,晌午时分的日光、温度已经是越发之高。
纵然是骑士倍道兼行的行军,时间日久亦是吃不消。
而在休整的同时。
此时,袁军所在雉阳城外搭建的临时营寨里,却是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当此人自报家门过后。
袁耀似乎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由瞪大了双目,静静打量着眼前此人。
一眼望却,只见此人身长八尺,身着一席青衫,头裹方巾,面目清秀且俊郎的一位年过三旬,约莫接近四旬的中年士人。
此人自报名讳,姓董名讳昭,字公仁。
当听闻此名讳时,袁耀的心绪自然是略有震惊。
他没想到,董昭竟是会主动前来投奔自己。
董昭是何人?
以其在史上的记载,政治才能异常卓绝。
不仅仅是担任各州郡守,各州刺史等官职,都政绩斐然。
特别是在密计上的建树,值得一提。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原史上关羽携荆州军北伐荆襄,利用暴雨大涨之势而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因而导致曹操畏惧其兵锋,无奈听从司马懿,蒋济之谋,遣使前往东吴许诺孙权,只要能够出兵攻略荆州后方,便尽割江南之地与之。
但有意思的却是,孙权嘱托曹操不要泄露此事。
可董昭却建议,大肆透露孙氏欲要袭击荆州的消息,特意令关羽所知晓。
此策的妙处在于,其一可扰乱荆州军军心。
其二,便可令关羽得知此详细情况后,因而不在继续死磕樊城,而是立即调兵回返荆州,前去与吴军两虎相争。
如此,便能令己方渔翁得利。
此时间,袁耀脑海里回想着董昭身间的种种成就,亦是仿佛如获至宝。
董昭对于密计的把控,以及眼光毒辣,恐也是丝毫不逊色于毒士贾诩了。
“公仁啊,曾经您还在冀州我大伯麾下效力之时,耀可就对您的大名已经如雷贯耳,随时都期盼着能与先生一见!”
“却是等待如此许久,方才在此地相见。”
“这恐怕也是先生与耀之间的缘分吧?”
一时间,袁耀亦是紧紧握着董昭的双手,予以吹捧着。
这也是袁耀的行事方式。
相遇贤才,不管如何,先吹捧一番大说一番好话,在谈及其他的。
“公子过誉了!”
“昭不过一乡野村夫罢了,担不得公子如此赞誉。”
闻言,董昭面上流露丝丝和善的笑容,遂谦逊着。
随即,他又径直道:
“倒是公子的名声,方才是如雷贯耳,令人心生向往矣!”
“据闻公子从军不过两载,却已
“大军之安危,此事干系重大,若无少主您亲自居中调度,岂可行也?”
一时之间,诸将各执一言。
有面露忧虑之色,担忧袁耀的安危。
但更多的还是突出了对于鲁肃的不信任。
鲁肃何人也?
不过一区区参军之才,焉能统御全军乎?
当然,这也不怪诸将如此心想。
自从袁耀招揽鲁肃至麾下过后,便是于袁耀身前以参谋军机要务,并未有过统御将士的一面。
没有塑立军威,以及展现出治军的一面。
自然难以令诸将信服。
不过,诸将虽然竭力反对,但袁耀一向所决定之事,又岂会更改?
“吾意已决,此事就此定下,诸位不必多言!”
说罢,袁耀沉声道:
“如今尧山方面战事危急,本将必须尽快率骑士赶过去才是。”
此时间,袁耀亦是以强硬的态度决定下来了此事。
虽然诸将并不信任鲁肃的才能。
但袁耀却知晓,鲁肃居中调度以及在危机四伏时所表现出来的临机应变方面的能力,以及治军严谨,基本上都是他统御将士的优势。
此次,他亦是想给鲁肃予以独自锻炼一番。
毕竟,日后随着麾下势力愈发强盛之时,自然将不可避免的四面树敌。
若到时候无法有独当一面之帅才站出来分忧,那又如何可行?
单靠自己,不是将分心乏术吗?
鲁肃方听闻此则指令,亦不由有些面面相觑,遂欲准备劝诫袁耀三思而行,却是直接被挥断。
袁耀直视着他,郑重说道:“子敬,我心里知晓你想说什么。”
“但对于调度全军而言,若没有首次统御将士的经验,那就永远都不会明白应该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帅。”
“本将既然此时选择将全军交于你手,便已经展现了对你的信任。”
“子敬,可别令本将失望才是!”
只是,一席话语却是直接令鲁肃原本准备好的话语直接给咽了回去,转而只得拱手说道:
“肃必不会辜负少主之期许!”
待诸事商榷完毕。
袁耀也不含糊,立即便集结起军中仅有的三千精骑疾驰狂奔,目标尧山。
既然袁耀已经强自下令。
诸将虽然并不太乐意接受。
但他们也只得暂时听从鲁肃的调遣。
随着袁耀领精骑脱离主力,先行狂奔以后。
自然是迅速甩开了大部队的行踪。
不出半日,便先行抵足了雉阳地界。
抵至城间,袁耀命诸部予以稍作休整。
待日落偏西过后,再度行军。
如今已经是将近六月时节,晌午时分的日光、温度已经是越发之高。
纵然是骑士倍道兼行的行军,时间日久亦是吃不消。
而在休整的同时。
此时,袁军所在雉阳城外搭建的临时营寨里,却是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当此人自报家门过后。
袁耀似乎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由瞪大了双目,静静打量着眼前此人。
一眼望却,只见此人身长八尺,身着一席青衫,头裹方巾,面目清秀且俊郎的一位年过三旬,约莫接近四旬的中年士人。
此人自报名讳,姓董名讳昭,字公仁。
当听闻此名讳时,袁耀的心绪自然是略有震惊。
他没想到,董昭竟是会主动前来投奔自己。
董昭是何人?
以其在史上的记载,政治才能异常卓绝。
不仅仅是担任各州郡守,各州刺史等官职,都政绩斐然。
特别是在密计上的建树,值得一提。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原史上关羽携荆州军北伐荆襄,利用暴雨大涨之势而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因而导致曹操畏惧其兵锋,无奈听从司马懿,蒋济之谋,遣使前往东吴许诺孙权,只要能够出兵攻略荆州后方,便尽割江南之地与之。
但有意思的却是,孙权嘱托曹操不要泄露此事。
可董昭却建议,大肆透露孙氏欲要袭击荆州的消息,特意令关羽所知晓。
此策的妙处在于,其一可扰乱荆州军军心。
其二,便可令关羽得知此详细情况后,因而不在继续死磕樊城,而是立即调兵回返荆州,前去与吴军两虎相争。
如此,便能令己方渔翁得利。
此时间,袁耀脑海里回想着董昭身间的种种成就,亦是仿佛如获至宝。
董昭对于密计的把控,以及眼光毒辣,恐也是丝毫不逊色于毒士贾诩了。
“公仁啊,曾经您还在冀州我大伯麾下效力之时,耀可就对您的大名已经如雷贯耳,随时都期盼着能与先生一见!”
“却是等待如此许久,方才在此地相见。”
“这恐怕也是先生与耀之间的缘分吧?”
一时间,袁耀亦是紧紧握着董昭的双手,予以吹捧着。
这也是袁耀的行事方式。
相遇贤才,不管如何,先吹捧一番大说一番好话,在谈及其他的。
“公子过誉了!”
“昭不过一乡野村夫罢了,担不得公子如此赞誉。”
闻言,董昭面上流露丝丝和善的笑容,遂谦逊着。
随即,他又径直道:
“倒是公子的名声,方才是如雷贯耳,令人心生向往矣!”
“据闻公子从军不过两载,却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