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凤求凰(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接下来,备一定会厉兵秣马,增强徐州军整体战力,以保境安民,决计不会辜负使君的信任与器重!”  

一时,刘备亦是面露振奋之色,予以发誓道。  

对于此事来说,陶谦连连点头,他知晓以刘备之能,徐州在其统署下实力定然会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  

保境安民这点,他丝毫不用生出担忧之状。  

沉吟片刻,陶谦不由再度握着刘备双手,予以请求道:  

“玄德,若谦不幸撒手人间,还望玄德能够对谦之二子厚待照看一番,让他们兄弟二人一生由衣食无忧的生活便足矣!”  

“他们二人并无经世治理之能,与寻常人无异,玄德只需给他们富家翁的生活便行。”  

“谦拜谢玄德了!”  

最后一语,陶谦更是予以向刘备郑重行礼道。  

面对着老人弥留前的临终遗言,刘备亦是伤感不已,他此时哪还有别样的心思,亦是受到陶谦的厚恩所感动,面对他的请求时,亦是毫不犹豫地道:  

“还请使君放心,对待使君二子,备定会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定不会礼遇亏待他们。”  

眼瞧着刘备给出了无比郑重的承诺以后。  

陶谦方才在最后关头欣慰的流露出了一丝笑容。  

旋即,陶谦流露着浓浓笑意,安详地离去了。  

兴平二年(195)春三月下旬。  

位居徐州牧,徐州之主的陶谦因年老体迈而逝世。  

弥留之际,他再度让徐州于刘备。  

待刘备主持州牧府事务,为陶谦举行隆重的葬礼过后。  

刘备方才回返小沛屯驻。  

直到此时,以徐州别驾糜竺、下邳陈登等人一致的拥护下,共同推举豫州刺史刘备为徐州牧。  

也随着刘备屯驻沛国将近半载所施行的仁政以来。  

更是令州郡间的士民纷纷对其倾心不已。  

甚至…  

徐州诸士民亦是无不感怀对刘备的敬重。  

他们亦是一度聚集于州牧府前,哭泣请求着迎接刘备继任徐州之主。  

在徐州诸士族与民心尽收的局面下,刘备轻松接替陶谦继任为下一任的徐州牧。  

成为了新一代的徐州之主。  

随着刘备继任以后,亦是在第一时间整合州郡内的军队,并剔除其中老弱病残,然后令关羽统帅一军,每日间都进行十分严密的操练。  

他知晓,徐州在陶谦治理时期,一直以来以暗弱著称。  

因为陶谦太过注重内政的治理,从而忽略了军事实力的发展。  

故而,才会引起周边群雄犹如饿狼般的觊觎。  

这也是让刘备接任以后,所做第一件事便是对军制的改革。  

而由于他能够坐拥徐州,亦是离不开陈氏与糜氏的鼎力支持。  

故而,在接管徐州以后,刘备继续委任糜竺为徐州别驾,并将陈登引为座上宾,寻常若有无法决断之事,亦向其询问。  

而当徐州归刘的消息一经传出后,可谓是令天下间震动不已。  

首先消息先行传到了兖州境内。  

正居于定陶与吕布军所相持不下的曹操听闻名不见经传的刘备竟然不费一兵一卒而轻易获得了整个徐州之地时,面上陡然生出一丝厉色。  

他似乎是有所决断,欲遣大众再度东征。  

索性是荀彧提前洞悉到了曹操心中的想法,不由当先进言道:  

“主公似是有进取徐州之意乎?”  

闻言,望着荀彧那双仿佛能够窥破天机般的慧眼,曹操不由如实回道:  

“吾之心思,方是文若你才能看得透彻。”  

“听闻那刘备不过是一织席贩履的小儿罢了,他何德何能竟然能不费吹灰之力便据得了整个徐州之地。”  

“吾意已决,欲集结全军之力再度东征,此次定要一举夺占徐州。”  

一言而落,曹操面上亦是浮现出凌厉的杀机。  

瞧着曹操心间的忿忿不平,荀彧自然能够理解他的感受。  

毕竟,曹操曾两次亲统主力,费劲心思征讨徐州,却都并未能够一举将之吞并。  

可现在刘备却因为救援陶谦而轻易获得整个徐州。  

这其中的落差感可想而知有多么严重。  

这也不怪曹操欲携怒意进取徐州诸郡。  

但理解是一回事,荀彧作为战略大局十分出色的人物,他又岂会坐视曹操犯此等最基本的错误呢?  

徐徐沉思一番,荀彧不由进言道:  

“主公,兖州乃我军之根本,若不思夺回,纵然齐聚全军攻占徐州,却也犹如无根之浮萍一般,将得不到任何的反馈。”  

“那样,纵然得到徐州,亦无实质性的收益。”  

一言而出,荀彧循循渐进的解释着先取徐州的弊端。  

“彧听闻那刘备驻军沛国半载有余,却将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令诸士民安居乐业。”  

“他施行仁政,无不是令诸百姓间的敬重与爱戴。”  

“现更是得徐州诸士族拥护与徐州百姓的民心,方才能够迅速坐稳徐州之主。”  

“若我军现在集结全军而与之争锋,则必然不是最为明智之举矣!”  

一言而落。  

荀彧徐徐解释着其间因果利益。  

但有一最为重要的一点,荀彧顾及曹操颜面并未说出。  

在曹操前番亲征徐州的数次间,他率众所过无不是对徐州士民大加屠戮,令徐州百姓纷纷对其畏惧以及恨之入骨!  

而此时刘备又深得人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