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败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荀彧劝阻了曹操欲调集全军不顾吕布,而要大举东伐徐州的决议。  

直到此时,相持了接近一年半载左右的兖州战局也终于迎来了转折点。  

李氏宗族于巨野,乘氏等地的威望极其丰厚。  

故而曹操一度派遣李氏家主李乾携部于此组织领导诸民众的起义肆意骚扰劫掠吕布军。  

由于吕布迟迟无法解决掉各郡叛乱的难题,亦是决议派遣部众大举攻击主动进攻。  

夏四月,吕布遣部将薛兰,李丰率部攻击巨野,乘氏等地。  

李乾闻讯,率众前来抵御。  

两军逆战,李乾所部却是无力抗衡吕军。  

其本人亦是战死于乱军之中。  

一时间,随着李乾的亡故,薛兰、李丰各执一部屯驻巨野、乘氏二地。  

以期准备以此为进军要塞,作为攻击甄城等曹军大本营的桥头堡。  

也随着李乾的不幸亡故,山阳一带所聚拢而起的诸起义军,亦是迅速被吕布军所驱散。  

面对着此等境遇,曹操力排众议,当机立断遣大众来袭!  

一番激战,薛兰被斩,巨野沦陷。  

当薛兰被斩时,吕布所率领的主力军尚且还在半道中,闻讯这则消息以后,亦不由携部停滞不前,正欲率部回返之际。  

却陡然听闻了自巨野破后,曹操军众已经马不停蹄地赶往乘氏,并对其展开围攻。  

针对此情况,陈宫却进言道:  

“温侯,现巨野已失,我军不宜在继续进军也!”  

“那曹操一向以狡诈著称,若不出所料,他此举围攻乘氏是假,恐怕是欲吸引我军前往救援之,反是在半途的险要之地间设下伏击。”  

“我军应立即退还山阳固守以图后计,绝不可在贸然进军。”  

只不过,虽然陈宫苦口婆心地劝解着,但吕布却是心间流露出满满的执念。  

对于吕布来说,他不惧与曹操正面交战。  

吕布一双鹰目傲然直视着一旁的陈宫,并手持掌中方天画戟挥舞着,凌厉说道:  

“公台,你且瞧好吧,若论野战,本侯定要让那曹孟德见识见识我吕布的勇武,定一战令其胆寒!”  

一语而落。  

只见吕布言语间、神情上也是丝毫未将曹操放在眼中,他心下亦是流露出对于自己绝顶神勇充斥着浓浓的自信之色。  

瞧着此幕,陈宫只得暗叹一声,遂默然不语。  

吕布如此孤执,恐怕此去必将折戟沉沙,损失惨重也!  

或许此战过后,兖州将不复所有也!  

只可惜,陈宫虽看的明白,但吕布执意如此,他也着实没有应对的法子了。  

陈宫所虑的确不错。  

在破了巨野的那一刻,其麾下谋主戏志才便向曹操献计道:  

“主公,何不继续进军围困乘氏呢,在对外放出风声,想那吕布一向自恃自身武艺超群,极为孤傲无比。”  

“若他听闻我军欲要于此处与其一决雌雄,想来吕布定会亲自率部到来。”  

“而我军则可先行趁机于半道上择一险要之地设伏,静候敌军,待其来临,则可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歼灭吕布的主力。”  

“到那时,我军收复兖州诸郡将易如反掌,指日可待矣!”  

一席献计,顿时间令曹操大喜过望,不由连连心生出笑意,捻着胡须褒赞着戏志才的妙策。  

此时间。  

曹军诸部主力亦是尽数齐聚于此,设伏于吕布军必经之地的险要各处,静候着。  

随着时间的消逝,果不出戏志才所料,吕布与陈宫果真是携大众抵至。  

一时之间,  

眼瞧着吕布军逐渐进入射程当中,曹操陡然屹立而起,长剑高举,厉声高呼下令道:  

“弓弩手准备,发射!”  

“滚木擂石准备,放!”  

一席席响彻般的号令传出。  

一阵阵的令旗无比漂移迅捷般的闪动着。  

曹军阵型间各级指令亦是井然有序地下达着。  

随着滚木擂石以及万千箭雨的打击下,已经完全进入伏击当中的吕布军士无不是成为个毫无遮拦的活靶子,纷纷被射杀当场。  

眨眼间,吕布军士便在一轮轮的消耗下损失惨重。  

一位位士卒露出无比凄惨的吼声而渐渐倒入血泊之中。  

其间,吕布亦是身陷重围,不过他凭借着绝世的神勇,手执着一杆方天戟连连挥舞将飞来的箭矢给打落。  

层层戟影仿佛构成了一道道的防护网般。  

令吕布虽经受万千箭矢的打击,却依然毫发无损。  

眼见着麾下士卒宛若牲畜一般被曹军所收割,吕布便是一阵阵的厉喝声响彻着。  

“啊、啊…”  

“曹贼,狡诈的贼子…”  

一时间,吕布虽然咬牙切齿,面上充斥着阵阵怒意,但却并不能改变什么。  

曹军的远程打击依旧还在持续着。  

瞧着己方士卒一阵阵的性命被死亡夺走!  

他一时间心下亦不由流露出后悔之色。  

悔不听陈宫的建议啊!  

若能听其建议,又何至于沦落到此等境地呢?  

在箭矢、滚木擂石大幅度的打击到吕布军的士气,令其仿佛有些军心涣散后,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统帅,捕捉战机的眼光亦是丝毫不弱。  

“全军,出击!”  

曹操举剑高吼。  

随着令旗飘动,将一则则主将的号令传下去。  

陡然之间,曹军顿时沸腾了起来。  

只见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