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五章 请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佛教是什么?  

这其实就是改良版的地方豪强,他们大肆圈地建造寺庙,收拢僧侣隐匿其户口,这不就是豪族们惯用的土地兼并等手段吗?  

对于道教来说,只需扼制部分野心家借传教为名所暗暗发展信徒来进行暴动,谋划天下。  

但如果是推崇无为学说的部分教派,对于稳定州郡士民还是有正面积极作用。  

但对于佛教,袁耀的态度可就极其坚决了。  

此乃国家蛀虫,是绝对不能纵容姑息,要一杆子打死的东西。  

大军诸部旌旗招展,浩浩荡荡沿着官道前行。  

约莫十余日后。  

袁军各部主力已经抵足了寿春城南郊外。  

城郊距离城门以外十余里左右的距离处,现自封为扬州牧的袁术宣示城里内外,遂大张旗鼓的携文武诸人前往长亭予以迎接得胜大军。  

随着此消息奔走相告以后。  

寿春城郊,亦是无比热烈沸腾。  

四周诸士民纷纷蜂蛹而至,围在长亭四方,以怀着无比喜悦的心绪准备相迎着他们心中所敬重且又战功赫赫,用兵未尝一败的公子。  

随着袁军各部陆续结阵而来,渐渐地,袁耀所在的中军亦是渐渐抵至。  

这一刻,四周霎时间沸腾了。  

诸士民纷纷举双手恭敬拜见着,遂纷纷夹道相迎。  

紧随着,袁耀远远望见其父袁耀携诸人迎接的身影,继而立即翻身下马,奔至其面前,双手作揖拱手道:  

“孩儿率部得胜归来,参见父亲,有劳父亲久等了!”  

一席话落,袁耀礼仪礼节亦是极为得体,未有丝毫的疏漏。  

这让从旁诸士人见状,亦是各自心下点头。  

自家的公子在孝道方面确实还是无可挑剔的!  

若在太平时期,凭借此孝道举孝廉是没有丝毫疑问的。  

甚至…以袁氏的家族势力,举茂才或者贤良方正都还是极为容易的。  

眼见着数月未见,其子见状已经是越发行事成熟时,袁术一时亦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之色涌上心头,遂笑着说道:  

“耀儿,你这数月来平讨各方所立下的赫赫功勋,为父都已曾知晓,特别是前番的皖口水域一战,你巧思妙策继而大破来犯我境的荆州贼军。”  

“此一战大破敌军,大大的打出了我袁氏威风,令四方群敌无不被威慑。”  

“故而,为父特召集诸文武摆下此等壮观的场面相迎你的凯旋归来,便是为了彰显你的军功,以示鼓励军中诸将。”  

一番番话音徐徐而落。  

父子二人亦是笑意尽显,相互攀谈着。  

“父亲此举太过浓厚了,孩儿何德何能,焉能得到诸位的一致相迎呢?”  

随即,袁耀面对诸文武亦是表现出浓郁的谦谦之心道。  

这也让诸人越发的赞扬着他。  

一场盛大的迎接仪式持续良久,方才随着诸人的入城,渐渐消散而去!  

由于事先已经有所通报,故而袁术也是早做了准备,在寿春城郊建造了足以能够容纳数万大军的军营,以供驻军。  

按正常情况下,除了常设的精锐兵团要一直保持规模持续不断的操练以保证战力以外,其余应是战时征召军士,闲时便各自解散归乡参与耕种的。  

但目前来说,袁耀还是暂时并未解散大军。  

他要先观察一番中原方面的战局以后再做定夺!  

或许要出兵北进也是说不一定的。  

另一方面。  

袁耀亦是欲借这数月来横扫长江已南的精锐之师予以威慑四方,令各方皆心存忌惮,不敢再小觑己方。  

入城以后。  

袁耀亦是先行向其父上表予以对此次立下军功的诸将请封。  

此事也是最为重要的大事。  

诸将士愿意上阵奋勇杀敌,其间最为重要的激励便是为了能够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以博取功名。  

功勋是要按时请封,且打不了折扣的。  

眼瞧着这则上表的内容,左将军、扬州牧袁术亦是迅速将此事的重心订于此处,并迅速召集了麾下心腹商议诸事。  

最终,封赐名单如下:  

擢升黄忠为四品杂号的奋威将军,并同新任命的庐江郡守袁一同驻军皖城,协助其掌管军务。  

升周泰为扬武将军,蒋钦为建威将军,留典中军。  

随后,袁术听闻了许褚形影不离的护卫袁耀安危,时时刻刻都无比尽职尽责的消息后,亦是在沉思一番后,新创了一道官职。  

加封许褚为虎贲中郎将,并特设组建一支“虎贲营。”  

此举,可谓是袁术随时为了袁耀的安危着想了。  

也对许褚的定位有了明确的职责划分。  

那就是一切要护佑袁耀的生命安危。  

至于新依附的诸如徐盛,陈武等将,亦是象征性的擢升一番,鼓励他们继续奋勇杀敌立功。  

似孙策则是依旧保持马日磾所持朝廷任命的怀义校尉一职。  

太史慈也因在归附后立下诸多战功,思索一番以后,亦是擢升其为武卫中郎将。  

大大小小的武将都已按照战功进行擢升。  

其下的武官以及所表现勇猛的诸士卒,亦是得到了财帛以及官升一级的赏赐。  

封赏完武将以后,似蒋干也被敕封为征东将军府长史,刘晔则封为中军师,以为征东将军府幕僚。  

其余如陈端、秦松等谋臣依旧为之爪牙。  

这相当于是给袁耀配置了足够的班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