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诈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袁军主力分别进驻郡治皖城以及皖口后,袁耀便大肆派遣斥候游弋于江边一带巡查。  

据连日的战报回复:荆州军依然于上游安营,欲不破庐江而不还。  

对于黄祖执迷不悟的态度,顿时间便引起了袁军诸将的一阵愤怒。  

以周泰,蒋钦,太史慈为首的将领无不奋起请战,欲要一举击破敌军,对盘踞荆襄的刘表还以颜色,让其知晓己方不是那么容易侵犯的!  

这其中请战最频繁的还莫过于当属孙策。  

毕竟,黄祖伏杀了孙坚,与孙策有着无法化解的杀父之仇。  

此时仇人就在眼前,他自然是奋外眼红。  

但现阶段下,主将袁耀还是保持了绝对的冷静,遂挥手止住了诸将的请战,并沉声说道:  

“诸位,据近日的探查,本将的深入了解研究下,发现黄祖此人还确实是一位不可小觑的人物。”  

“此人自皖口退离后,便在距离我军上游不过三十余里左右距离的浅滩口安营屯驻,并在附近搭建了水营与步军大营相连接,以栈桥做甲板与水域相连。”  

“这几乎导致了荆州水军可以纵横驰骋于这片水域,还能与步卒予以配合,从而能够以水陆并进的策略进兵予以我军防守压力。”  

此话落下,袁耀沉吟一番,不由在道:  

“本将前日撑船前往刺探消息时,也曾暗暗有所发现,水营与旱营的设置也极为巧妙,以江水做依托,防守可谓是固若金汤。”  

“我军纵然是想要主动进攻,恐怕难度也极大!”  

一席席话音相继落下,袁耀无比冷静的分析着军情。  

诸将听罢,面上都不由浮现一丝愕然的情绪。  

“那该如何破敌?”  

“总不至于我军持续与敌军于此地相对峙吧?”  

周泰不由率先反问着。  

闻言,此时新拜的谋臣陈端不由徐徐说着:  

“那黄祖的防务布置得确实深得水战之要,此人的确是一位水战之良才!”  

“我军若想主动出击并且要击败敌军的话,也唯有先断绝了敌军水营与旱营间的联系,然后在趁势集结主力猛攻旱营,如此方才能破有胜利的契机。”  

“只是…”  

话语落到最后,他却以微弱的声音说着,很明显是因为底气不足的缘故所致,道:  

“只是我军目前才刚刚平定江东四郡不久,水军尚且还在发展建设当中,目前水师力量还处于薄弱环节,无法与荆襄成名水师所抗衡。”  

“可若缺失了水军的助力,我军仰仗步卒却又如何能够摆脱江水上连绵不绝的荆州战船巡航而靠近水营将之攻略呢?”  

一时之间,陈端一言令诸人频频点头。  

这才是说到了点子上。  

是啊,现如今袁氏最薄弱的环节自然是水师力量。  

虽然目前袁军的主力核心部众是由江淮籍的兵卒所组成,但实际上却是不习水战。  

别看江、淮境内有淮河等各大支流,但却是并不产水军。  

淮南之地,一向是产战力彪悍的精锐步卒。  

故而,此地也被称为王霸之地。  

因为淮人与燕赵之士以及关陇兵,并称为三大产精锐军团之地。  

江、淮与一江相隔的江东吴地恰巧是两个极端。  

前者是主产精锐步卒,后者却是优质水军的发源地。  

吴地水师,若操练出来,甚至是实力绝不弱于荆襄水师的存在,堪称冠绝华夏。  

但现在…袁军的水军操练尚且才刚刚进行中,压根还未到收玉米的阶段。  

这一时也怪不得诸将顿时陷入沉思之中,不知采取何等措施方才能破敌的缘故了。  

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实力强劲的水师,如何能够在江水上与敌军所抗衡?  

沉吟良久。  

一侧的刘晔不由暗中向袁耀使着眼色,以示意命诸人各自散去。  

见状,袁耀何等聪慧,自然是迅速领悟了他的意思,遂不由笑着屏退了诸人。  

刘晔自然也是起身跟随着离开。  

但他却是将脚步放缓,故意行于众人之后,但渐渐大都已经散去以后,他方才重新回返军帐内,抵足袁耀从旁。  

袁耀见状,遂不由面露一席笑意道:  

“子扬,你方才频频向我使眼色,可否是有何想法需要私下与我商议呢?”  

“少主聪慧!”  

“还是少主了解晔啊。”  

一席感叹以后,刘晔遂才陡然面露严肃之色,拱手行礼道:  

“少主,晔方才确思索到一策,或可以破了荆州军的水营。”  

“哦?子扬,何策?”  

听闻此消息,袁耀面上原本还挂着数分的沉闷之色忽然流露出几分喜悦之情,遂也是徐徐说着。  

“启禀少主,以晔之见,我军可令太史慈采取诈降策略,假意投降黄祖部,实则却是在轻快小船上密布着干枯的芦苇以及火油等易燃物。”  

“待其取得黄祖信任后,我军便可从中大设文章,只要能够靠近敌军水营,那就可趁势一举焚烧掉荆州军水营。”  

“如此,自然大功告成矣!”  

一席话落,刘晔郑重地予以提议着。  

此话一出,袁耀却陡然有些懵逼,令太史慈诈降,这当真可行吗?  

要知晓,太史慈可是还在刘繇身前时,尚且还为己方保驾护航,现其已经归顺了袁氏,那纵然还诈降于黄祖。  

但是黄祖真的有那么傻,前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