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袁耀劝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击而过,吕蒙尚且还未用全力,提戟稍稍一磕,便将郑恺的战刀打落马下,随后,以戟敲在其背后,一口老血喷出…  

郑恺被生擒…  

随着主将被擒,原本就已经被杀得四散而逃的郑军士卒,此刻仅存的一丝丝斗志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战斗持续不过半个时辰,这场突袭战即宣告结束!  

此次吕蒙以数百军士以少胜多大破两千余众,可谓大涨士气。  

战后,这也让军间诸将校无不佩服袁耀的识人之明。  

成德城内。  

瞧着监牢里关押着一排排的郑军战俘,袁耀满怀笑意的斜眼凝视着从旁的吕蒙,心下无比振奋无比。  

他任用吕蒙看来的确是用对了,现今间还没有进阶的吕蒙依旧还是具备军事天赋的。  

能以少胜多突袭敌军,大破叛贼。  

这足以说明吕蒙的果决。  

为将者,必然要具备十分果断的心理,不然纵有天赐良机,亦会因抓不住机会而错过。  

这让袁耀现在已经从吕蒙身间看到了将星般的潜力。  

但稍作沉思,袁耀却也不由联想到了一则重重的问题。  

现在的吕蒙统兵征战是否太过莽撞了呢?  

他打探到郑氏叛军欲分兵来袭成德的军情以后,他几乎是下意识短时间内便组织了“以少胜多”的突袭战。  

虽然如今是战果显著。  

但若从另一角度来考虑,此举是否太过冒失了呢?  

吕蒙如果在战前在深思熟虑一番,会不会联想到更完美且将伤亡比例降至最低的策略呢?  

这些都是不为所知的猜想。  

只不过。  

若换成原史上进修过的吕蒙行事,却决计不会如此果断的便采取强攻的突袭战。  

这一点从吕蒙接任鲁肃为西线都督以后就能看出。  

孙氏策划袭击荆南四郡,欲意图将关羽势力驱逐。  

而吕蒙在接令统兵攻夺时,在面对零陵郡守闭城不出的情况时,他没有盲目选择强攻,而是思索出了一道万全之策。  

他先是派遣大军将零陵四周交通隔断,彻底将城郭困为孤城,然后再辅助采取心理战,利用情报差告诫现今“汝等不会有援军前来”等各种言语。  

随后,零陵郡守经受不住压力的因素,选择了开城献降,从而令其轻而易举夺取了零陵。  

这是其一。  

在之后的背盟偷袭荆州时,吕蒙依旧没有莽撞,强硬,而是极其冷静的认清到了关羽军团的强悍实力,心知硬碰硬绝难能够取胜。  

他遂而策划了诈病回返建业休养为由,大肆宣称自身已被解除了兵权,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关羽的警惕性。  

后又在时机成熟时,亲自假扮商旅率众白衣渡江,悄无声息的摧毁了沿江烽火台,连连攻略了诸多要地,进抵长江边上的公安、江陵等城。  

在彻底进驻江陵,吕蒙亦是越发的心思缜密起来,他先是命令全军不可扰民,随后又与关羽军团的使者互通书信,将其士卒家眷平安无恙的消息放出去。  

继而引起了关羽军内部的纷纷背离。  

细细思索下来,袁耀很容易的便将现阶段的吕蒙与日后所进修过的吕蒙进行相比。  

一比便觉得这几乎不判若一人。  

实在是…差距太大了。  

若说日后的吕蒙能道一声“名将”或者是将才,那现今间的他最多也只能算是一能征善战的将官罢了。  

以后的吕蒙几乎都以谋战为主,而不是在像这般凡事以武力为之!  

攻心之策,便绝不是现今的吕蒙能够策划而出的。  

这就是未读过书与读过书且认真研习的区别。  

想着这些,袁耀也不由缓缓将吕蒙引至一处无人之处,相互对视的攀谈着。  

“阿蒙,以你之见,此战你可有觉得有何不足之处?”  

一席话落,袁耀先行出言寻声相问着,言语间未有逼问,也并未责怪之意,只是以普通的交谈的方式谈论着。  

且由于如今吕蒙相较于他还年幼两岁有余,为了亲切,故而袁耀以“阿蒙”作为称呼,仿佛将其当作了弟弟一般。  

闻言,吕蒙一时不由心犹如大赦,瞧着袁耀和蔼可亲的目光,他亦是面色平静,稍作思索一番,方才回应道:  

“不足之处?”  

“公子,蒙思来想去,确实觉得此战并无不妥呢,敌军忽然来袭,蒙率部众趁对方尚且还未探听到我军援军到来之际便忽然发动了袭击。”  

“此已经是打了一个对方措手不及,不然又如何有今日的战果呢?”  

此话一落,少年吕蒙也不由面露喜色,却又有数分洋洋自得的神色。  

他自认为觉得自己此次并未有何过失,相反是立了战功呢。  

纵然吕蒙思想成熟异于常人,但终究还是并未经历过太多事,少年心性依然存在。  

但此言落罢。  

袁耀沉吟一阵,却忽然沉声说着:  

“阿蒙,若耀问你一事,既然你也知晓,此战能够出其不意的以少胜多以突袭战轻而易举取得胜利。”  

“那当时如果阿蒙你能在深思熟虑一番,或许便不是采用突袭这等硬仗,而是采取其他战法,既能减少正面交战损失,说不定还能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呢。”  

此话落下,吕蒙遂也面露着大大的头脑,沉声相问着:  

“公子,你的意思是…?”  

“阿蒙,你我角色互换假设一下,若当时我是你,如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