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巢县之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黄巾主力大军原本一路高歌猛进,却在极短的时间之内陷入到进退失据的绝境。  

刘辟在危难之间将希望寄托于周仓所部之上。  

可他却未料到,周仓归附袁氏之心是如此的决绝。  

当他收到书信以后,便立即差人联络驻军平舆的纪灵所部,商讨对策。  

一番针对,最终周仓、纪灵所部突袭至黄巾后方发动袭击,袁耀亦是再度引大军大肆猛攻。  

两面夹击之下,黄巾主力猝不及防、腹背受敌下接连溃败,麾下部众损失惨重。  

交战之中,周仓一刀将龚都授首,将首级别在腰间,以纳投名状。  

刘辟千算万算,任由他如何想却都并未料到周仓竟然早已归附袁军。  

可现在大势已去,若在负隅顽抗只能是全军覆没的局面。  

他本着绝境逢生的考虑,决意率部向袁氏投降。  

听闻黄巾军投降,袁耀亦是令全军停止攻击,遂令刘辟单独来降。  

此令一落,刘辟只得将掌中武器丢弃,继而手捧着兵符缓缓向袁中军处拜见袁耀,以表降意。  

黄巾之前劫掠豪族众多早已是惹了众怒。  

如今虽然刘辟愿降,但他们却坚决不愿接受。  

诸家主此刻一致面露态度坚决的语气,高声道:  

“启禀公子,黄巾贼久掠成性,绝不能接受他们投降,若他们日后降而复叛,岂不是还需劳神前来征讨,已辜负公子大事?”  

“我等决议一举全歼贼寇,以斩尽杀绝,除去祸患。”  

一记记话语而落,从决然的眼神间便能看出诸众的决心。  

但袁耀既然已经同意,又如何会坐那出尔反尔之事。  

更何况,据消息称,黄巾拖家带口者不下数万口人,现正被封锁藏匿于各大山头间,身处乱世,人口便是最大的财富。  

而接纳黄巾贼投降,方才能彻底为自己的政策添砖加瓦。  

屯田的策略己方刚刚兴起不久。  

而这批黄巾贼本就是失地已久的流民组成,若能得其归附,则可名正言顺的大肆分发田地组建民屯,以扩大生产。  

但现下各豪族针对于平叛也出了力,对于他们的诉求也决计不能坐视不理。  

沉思了半响,袁耀不由笑而予以回应,道:  

“诸位,现黄巾贼主力已经击溃,纵然本公子接纳了他们归降,也可保证他们日后绝不会再度复叛,以增添损失。”  

“若他们后续又再次反叛,所造成的损失由耀一力承担,如何?”  

此话一落,瞧着袁耀既然都已经给出这道承诺,由此可见,能够看出他的决心,诸家主遂也纷纷点头附议,表示不在追究。  

其间一位家主遂拱手道:“好!既然有袁公子的承诺,那此事我等各家遂也不在过问,一切交由公子处置便是。”  

各家豪族被说服,纳降一事自然轻而易举的通过。  

而汝阴城随后也在刘辟亲自出面劝降下,开城献降。  

继而,袁耀在开赴主力进至汝南郡以后,将近耗时一月,平定了黄巾诸叛乱。  

经过此战,袁耀于郡内的民望亦是再度拔高。  

花费数日,一方面通过刘辟等黄巾渠帅的安抚以及武力威慑下,各大山头的黄巾民众纷纷下山依附。  

随后,袁耀开始着手处置汝南后续的善后事宜。  

首先,对于汝阴所囤积从豪族手中抄家劫掠而来的钱粮军资,袁耀已战后的缴获为名纳为己有,宣称用以赈济各城邑的府库。  

因为,面临着之前黄巾打破城池,掠夺府库,接济百姓的做法,早已是令各州府库囤积的钱粮空虚无比。  

虽然被抢掠的各家主对于此事都无比愤慨,但他们却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袁氏的整体势力时刻威慑着他们的内心。  

真正的大士族,岂能是他们这些普通的地方豪强就能所撼动的?  

况且,袁耀对他们的强硬态度一直便是如此,从未变过。  

既然被割了韭菜,本就被抄家的豪族只能沦为最底层的豪族,他们已经在暗暗谋划重新起势的条件,那就只能在后续继续垄断地方吏治,行压榨民众,以恢复家族昔日荣光。  

对于接下来重中之重的问题,首先便是汝南郡战后的恢复以及吏治整顿。  

关于吏治这一块,袁耀深思熟虑一番,心下已经有汝南郡守的人选。  

他决议拜崔州平为汝南郡守,以治理郡县。  

原史上,他依稀记得崔钧便曾担任过郡守,以将郡内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令郡县内颇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风采,展现出了极其强的内政能力。  

想通此事,袁耀召见崔州平前来,以商议后续任职郡守以后的各事项。  

而袁耀或许不知,就在他率主力正如火如荼的平定黄巾叛乱之际,割据巢湖巢县的郑氏亦是开始野心勃勃,蠢蠢欲动起来。  

郑氏家族。  

新任家主郑宝倚仗自己麾下实力强盛,带甲之士已至五千余众,又兼近日已经说服了成德名士刘晔来投。  

他自恃近日威名远扬的袁耀已经被拖在汝南的战争泥潭中而无法抽身之际,决议起兵攻略巢湖、肥水已南的领地。  

继而跨过肥水,攻略合肥、成德,威逼寿春,意图取代袁氏,割据整个淮南大地。  

刚来的刘晔听闻郑氏的野心,亦是心下面露忧色,故而他连忙前去劝说阻止着:  

“将军,晔建议您应领大军原地屯驻,万不可提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