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暗流涌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成德请见刘晔闲谈一番,成果显著。  

虽然最后他并未立即纳首而拜表示归附,但已经是收获满满。  

待诸事都开始步上正轨后。  

袁耀方才领许褚等人回返历阳继续整顿军备,并将原本的扬州军战俘分散编入军中,再行训练兵士,以提升战阵契合度以及军心士气。  

其后,袁军也开始对外开放了招兵工作。  

年龄则规定了州郡间年纪凡是在17余岁——50余岁以下都可以报名。  

随着连日来袁耀所流传的声名,也令征兵一事方便了许多。  

短短十余日。  

袁军便从万余人扩充至一万五千余众,且人数还在继续增加。  

最终第一轮征兵结束,前来投军的总计七千余众。  

这尚且还只是九江郡一地,便有千余户之多。  

这个投军比例已经是非常可观。  

但经过剔除以后,袁耀最终只留下了四千新增军士。  

袁耀的思路很简单,兵贵精而不在多。  

打造一支铁血军团远比人数的多少重要。  

而就在袁军备战的时刻,江、淮地区也逐渐被战火的阴霾所笼罩其间。  

各地势力开始蠢蠢欲动。  

各城邑、村镇亦是陷入暗流涌动的洪流间。  

蒋府。  

“袁公子近日来有何打算,可否探查清楚?”  

此刻,蒋钦居于府间,徐徐向麾下负责刺探情报的侠士问询着。  

闻言,侠士拱手如实禀告着:“据放出的消息而言,现袁军是正在积极整顿军备,筹备甲士,意图攻略庐江郡,以图彻底掌控江北诸郡。”  

“哦?”  

“这样吗,那看来袁耀的志向着实不小嘛。”  

一番言语,令蒋钦也不由惊奇万分,他没想到袁氏势力才入主淮南并未有多久,但袁耀便已有扫荡淮南各方势力的念头了。  

若当真照此下去,袁氏未必不能全据扬州诸郡?  

徐徐的一席话,蒋钦内心渐渐松弛,动摇下来,他掌中拾起案几上的一封封信笺,忽然有些蓦然无语。  

这都是近日来,他的好友周泰所写。  

内容无外乎是夸赞袁耀由“仁君之风”,“雄主风采”以及礼贤下士等等优点。  

只不过。  

收到多封书信,他却依然并未下定决心,依旧是怡然不动,细细旁观着袁耀的所作所为。  

而此时,他瞧着袁耀的举动以及胸怀大志,心下却是已经流露动摇之色。  

“他或许当是人主,既有幼平的一力举荐,我也不该如此犹豫了。”  

蒋钦心下浓浓沉思一阵,便已下定决心。  

他决议率部前去依附袁军。  

正当他促使决心已定时,忽然下人来报,言吴郡孙策正于府外求见。  

听闻孙策前来,蒋钦面色顿时一变,有些疑惑的出声道:“他怎么来了?”  

但客人既然已经抵达府外,他也不能视而不见,遂吩咐侠士离去,令下人速速去准备宴席,自己则起身亲自前往迎接。  

这数载以来,他对于孙策还是有数面之缘,对于其品性以及为人、谈吐都还是颇为满意的。  

半响后。  

蒋钦满面笑容,极为和气的将孙策迎进了府内,分宾主坐定后,蒋钦端着案桌上早已备好的酒爵敬道:  

“不知孙贤弟今日何故有时间前来看望钦呢?”  

一语而落。  

二人徐徐饮罢,孙策用绣袍轻轻擦拭了下嘴角的酒水,方才笑着回应着:“哈哈,公奕兄不必如此疑惑,弟这不是从江都抵临江淮地区吗,路过便索性前来看望一番兄长。”  

“将近一载未见,不知公奕兄身体尚且安否?”  

“托贤弟吉言,钦一直安好。”  

一时之间,二人先是徐徐闲聊了一番。  

紧随其后,还是蒋钦先行开口步入了正题,回道:“近日来朝廷对于各地的掌控、威信力越发下降,导致各州郡间的诸侯并起相互功伐。”  

“不知贤弟接下来有何打算呢?”  

一席语落。  

瞧着直言直语,孙策也算是了解蒋钦的秉性,故而也并未多说什么,只是笑而谈道:“哈哈,策此次从江都赶赴江淮地区,便是前去依附后将军的呢。”  

“依附后将军?”  

“然也!”  

闻言,孙策郑重点头,随即解释着:“近日策已经有所耳闻,自后将军的势力抵足淮南之地以后,迅速便在九江郡立足了脚跟,并以寿春为基。”  

“自从先父亡故以后,策也一直在忙碌着为父守孝之事,其余事倒也并未做过多掺和。”  

“此次策前去依附后将军,一方面是为了效力于后将军帐下。”  

一席话音徐徐而落。  

当然,孙策此话也是半真半假。  

在他此时的心底,头等大事自然是希望能够要回其父孙坚的旧部。  

他自幼身怀雄心壮志,又岂会甘愿为他人效力,为一马前卒呢?  

“哈哈哈。”  

听罢,蒋钦面上再度浮现数分喜色,遂道:“那贤弟,看来我等此刻的目标一致了呀。”  

“嗯?公奕兄也欲前去归附后将军麾下?”  

此话一出,孙策却是面上露出了数分意外之色,连忙相问着。  

这可有些打乱他的计划了呀。  

他此次特意前来拜访蒋钦,也有再度增近双方友谊的因素在内。  

他希望,待自己向后将军袁术求取到先父旧部以后,便诚邀蒋钦携部加入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