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城破前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启禀公子,公奕回信间并未展露出接受或者拒绝之意,依泰对其了解,或许是已经有人前往拜访之,而他现在却在归附公子与另一人间徘徊不定,故而才回了泰一道态度模棱两可的信笺。”  

周泰徐徐的思索着,猜测着蒋钦的想法。  

“幼平是说,有其余人在与我争抢蒋公奕?”  

“那此人会是谁呢?”  

细细沉思半响,袁耀静静想着。  

显然,他知晓纵然有人拜访了蒋钦,但以蒋钦能欣赏的目光,那此人定是有极其过人一面的!  

那会是谁呢?  

就在袁耀沉吟间,周泰再度想了想道:“具体何人不太好猜测,但泰推测,此人应该亦是扬州人士,且还居住于江淮一带。”  

“嗯?有名声者,能力不弱者,江淮史上还有何人,能得蒋钦器重?”  

沉思良久,经周泰一番点拨提醒,袁耀忽然恍然大悟,遂立即有些露出惊色,面上神情忽然生出严肃之色。  

他想到了一人。  

一原史上气度不凡,魅力极强的少年郎。  

讨逆将军孙坚膝下长子孙策孙伯符,也就是开创诺大江东基业的孙策孙伯符。  

江淮间若论谁的个人魅力能岂级于孙策,那恐怕是一只手都数的过来。  

联想于此,袁耀亦是破天荒的面露忌惮之色。  

孙策此人,不可小觑也!  

原史上,他曾在向袁术借兵千余东进讨江东后,行进至历阳境内时,便已经约莫有众五六千余人。  

这…拉队伍的神速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  

由此可见,孙策在江淮一带是多么的得人心。  

想到此处,袁耀便是一阵后怕。  

“看来时间紧迫,当真是时不我待呀,我得加快速度,尽快把我的名声打出去,不然到时纵然全据整个淮南之地,江淮诸人都一股脑的投入那孙伯符帐下去了,岂不是欲哭无泪?”  

联想着此事,袁耀内心间便不由生出了紧迫感。  

担忧被同龄人给比下去的忧虑。  

“好,既然蒋公奕暂时无意来投,那便有劳幼平继续与之保持书信畅通,随时联系招抚,待平定寿春以后,稳固战局之后,我亲自亲笔书信一封招抚他。”  

一席话落,袁耀计议已定。  

虽说蒋钦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但现下已经围困寿春将近月余,也是时候到了拔城的日子了。  

故此,他也暂时放下了招抚的此事,转而将重心转移到战事上。  

随即,他命亲卫将许褚召集诸将校齐聚主帐,共议破城一事。  

战前会议,也是自袁耀掌军以来的一个习惯。  

他觉得,与诸人商讨达成过意见的决策,或许能够避免许多战术执行中的错误。  

“现围城月余,寿春周边城邑皆已一一收复,此城已成孤城,耀想来城内此时应该已经开始人心惶惶,浮动不安了吧?”  

“诸位以为,此刻发动强攻如何?”  

话音刚落。  

营中两侧诸将便各自开始议论而起。  

片刻后,一侧的幕僚崔州平不由拱手献策道:“少主,不如先暂停攻城,先派遣部分探子隐藏于寿春四周,细细探查一番敌军府库中所剩余的粮草。”  

“待情况查清后,在针对性的定策破敌,如何?”  

闻言,袁耀忽然侧首望来,遂一双灵动的大眼睛紧紧盯凝着崔州平,沉声道:  

“先生,您的意思是,从粮草上入手?”  

“然也!”  

话落,崔州平重重点头,随即耐心解释着:“现寿春城已是被我军所围困将近月余,进出不得,钧想来敌军府库粮草应该是所剩无多。”  

“若敌军当真陷入缺粮境地,那想必守将邓当势必会比我军还要心急如焚。”  

“如此,我军又何至于徒增伤亡,以进行强攻呢?”  

此言落罢。  

顿时间,诸将校竟是纷纷拱手附和着:“崔先生此言谬赞,吾等附议!”  

既然崔州平已献策,且诸将都一致附议,袁耀稍作思索一番,便敲定了下来暂缓强攻,以先行打探为主。  

紧随着,一批批密探便悄然潜入寿春城郊四周藏匿,以静待获取消息的来源。  

纵然如今邓当也下严禁的封锁令闭关全城。  

但一座大城人口众多,却不可能整日都停留于从中,那样将势必生变。  

故而,每隔一段时日,邓当都会下令开城命城中之人登记造册严明身份,然后方才可自由出入走动。  

而为了阻止袁军趁机前来夺城,邓当也早有所准备,于城门前大设下强攻硬弩,以防敌军突袭。  

而袁军各路探子等待的便是这一刻。  

城内人员出入,自然便可进行打探。  

代价无外乎便是破点财罢了,无伤大雅。  

三日后。  

各路探子陆续回返主营,向主将袁耀拱手启禀道:“禀告公子,据小人们连日来的探查下,现寿春城内府库已是即将陷入告窑阶段。”  

“真告窑了?”  

“此举会不会是敌军所施的障眼法而为了迷惑我军?”  

一时间,听闻了探子的回报,袁耀却不免多虑了起来。  

近一月来的对峙,也令袁耀看到了邓当的能力,不愧为良将之才。  

他所布置的防御措施,几乎滴水不漏,毫无破绽所言。  

兵士与兵士间的间隔,也是安排得无比充分,滴水不漏。  

眼瞧着袁耀面上不经露出的担忧,一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