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拔矢啖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夏侯惇左目中箭,早已是痛得撕心裂肺,冷汗淋漓。  

而此刻他又见茫茫夜色的密林中竟然潜藏了一队队袁军士卒,此刻正迅速结阵杀出,直奔己方军阵杀来。  

顿时间,夏侯惇狠下心来,厉声一吼,遂忍痛将长箭拔出,只是由于太过用力的缘故却也将眼珠子也一并扯出。  

令他再度痛得牙根直咬。  

但瞧着己方军士现忽然间遭受袁军突袭,自己又眼受重创,军心在迅速滑落低迷。  

他情急间迅速做下决定。  

夏侯惇神情狠厉,厉声道:“父精母血,岂可弃之?”  

一记怒吼,他瞬息间将眼珠子当着众军士之面一口吞下。  

“将士们,杀…”  

“敌军胆敢设伏偷袭,杀破他们的胆,令他们瞧一瞧,我军方才是战无不胜。”  

夏侯惇强忍着滴血的眼角,持刀怒喝着,指挥着各将校止住军心低迷,重新组织起战斗军阵准备迎战。  

这一刻,夏侯惇在诸曹军士卒心底俨然化身为战神般。  

拔矢啖睛…  

从古至今,可谓闻所未闻,试问何人能做到?  

瞧着自家将军的威猛,原本还受影响的军心却忽然渐渐平复下来,转而曹军士卒逐步恢复着战意。  

下一刻,袁军各部杀入敌阵。  

只见黄忠亲率先锋,身坚执锐,倒提凤舞刀一马当先拼杀于前,引领着本部将拦路的一位位曹军士卒斩下。  

须臾间,一条漫长的血色长路蔓延开来。  

黄忠之勇,令曹军阵间无人可挡!  

他厮杀于前,可谓是神挡杀神,魔挡杀魔般。  

而袁军诸将校也以他为锋利的矛头,纷纷率领着本部士卒杀来,朝其靠拢汇合。  

由于劲往一处使,曹军军阵间的缺口越发增大。  

战阵之上,双方初一交锋,便陷入了白热化。  

而此刻后方,袁耀则腰悬利剑,从旁数十名全副武装的亲卫时刻将之防守其间,从旁则是腰大十圆的许褚持刀随时戒备着。  

他有自知之明,知晓以自身的勇力,上阵搏杀无异于送菜,恐怕不知何时就被一无名小卒给捅死了。  

所以,袁耀觉得还是应该将自己置于安全之地,掌控大局,运筹帷幄为好。  

眼瞧着黄忠于战阵间凭借着一身武勇大杀四方,一柄凤舞刀渐渐变为红色,整道身躯俨然化作了血人。  

那狰狞的神色宛若地狱恶鬼般,令曹军士卒纷纷畏惧万分。  

原本因夏侯惇“拔矢啖睛”提上来的勇气,却也在袁军各部疯狂进攻之下而节节败退,逐渐抵挡不住。  

居于阵间指挥的夏侯惇瞧着这一幕,不由顿时大惊失色,惊奇不已。  

“袁军的战力为何增强得如此之快?”  

一时,夏侯惇面露思忖之色,陷入不解当中。  

须知,现如今距离济水大战尚且不过一月时间有余。  

济水之时,曹军战力完全碾压袁军军众。  

但这一刻,夏侯惇懵逼了,为何此刻自己率众追击发生了遭遇战,反而会呈不敌之势,落入下风呢?  

但战局的迅速发展却令他无法做过多思考。  

夏侯惇大急之下,只得强行压制住心中急躁,挥刀稳住阵脚,鼓舞军心,另一面也召集斥候沉声道:  

“曹子和所率骑士是否已经就位?”  

“启禀夏侯将军,自我军与袁军交战以后,曹将军便引领骑士游曳于阵外,以待寻机突袭至敌军侧翼发动猛攻,以图破防,全反败为胜也!”  

斥候队长见状,连忙单膝跪地,拱手回禀着。  

听闻了曹纯的军事计划,夏侯惇虽已力不从心,但依然率部视死如归的抵挡着袁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进攻,以为他拖延绕后袭击的时间。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下,曹纯意图突袭绕后的计划终被察觉到。  

此刻,袁军将校纵马挺枪奔至,神情严肃道:“启禀公子,敌军有一支约莫千余之众的骑士军团正缓缓向我军薄弱的侧翼杀至。”  

此话刚落。  

阵前一阵阵恐慌之心大起。  

诸将校各自充斥着畏惧的言语劝诫着:  

“公子,快率部脱离战圈撤离吧,敌军派遣了骑士来袭,而我军主力未至,不宜硬拼决战。”  

“现纵然我军于战团大占上风,但夏侯惇终究似百足之虫一般,紧紧稳固着阵势,短时间内,我军难以突破,不如先撤离暂避锋芒。”  

诸将校面上露着恐慌,渐渐感染到了周遭的士卒间情绪开始滑落。  

一瞬间。  

袁耀陡然神情一肃,执剑厉声高呼着:“再有妄言撤退者,军法从事!”  

这一刻,袁耀内心怒火中烧,仿佛沸腾了般。  

他没想到麾下大多将校无不是目光短浅之徒,竟然再此关键时刻妄谈撤退一事。  

实属搞笑。  

敌军本就是骑士军团了,若袁军胆敢撤离,那无异于灭顶之灾。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若此刻袁军脱离战圈,麾下军士隐隐凝聚的敢战之心无疑会彻底消散,到时曹纯在率骑士辅以掩杀下,己方决计避免不了一场大败。  

所以,袁耀权衡片刻,深吸口气,做出了决定。  

他要战斗到底,绝不后撤。  

一旁的崔州平瞧着袁耀一副坚铮的面容,反而放宽了心,露出了欣慰的神色。  

以威势止住了阵中的恐慌后,袁耀遂开始调配军力。  

他开始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