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袁军受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匡亭之战随着时日的发展下,刘祥所部局势已是越发的不利。  

驻于封丘的袁术,自然迅速得到了消息。  

当他得知己方竟然真的没有战而击溃曹操麾下的军力时,他一时飘飘然的心态才略微做出了些许改变,隐约间好似袁耀提醒的话语警示耳旁:  

“父亲,曹操此人能力超群,绝不可心存轻敌之心。”  

“耀儿在月余以前尚未发兵之际,便预测到我无法击溃曹操,所以才导致他远走西凉接连西凉军相助吗?”  

一时,回想着袁耀之前的话语,袁术忽然若有所思的喃喃念叨着。  

但前线战事紧急,留给他考虑的时间已然无多。  

军府。  

诸将齐聚一堂,袁术居于上首,眉目看向两侧诸人,语气沉重而又严肃,道:  

“诸位,现今匡亭局势已是刻不容缓,此是刘祥发来的求援信笺,言曹军士卒精进勇猛,他已难以力敌,急需本将率大部前往救急。”  

“匡亭乃是陈留通往东郡、济阴等山东腹地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决不容有失,本将意,尽起三军前往救援,与曹军主力一决死战。”  

一席号令传下,阎象紧紧屹立,拱手道:“现今局势有变,我军本欲开春再行决战,可却未料到曹军竟然会在此严寒时节大举进攻,此事恐怕或有蹊跷。”  

“子商此言何意?”  

“主公,象担忧此恐是那曹操之谋,为有意引诱我军主力。”  

阎象沉吟片刻,有些忧心忡忡地说着。  

他现在是越发相信公子袁耀的判断力了。  

己方目前以军卒战力而言,或许相比曹军的确有不小的差距。  

不然,先锋大将刘祥何至于被迫发起求援的急报?  

“子商不必忧虑,纵然此乃敌军诡计也无妨,本将此次当亲统军士步步为营推进,若曹军敢来,那本将正好集全军之力击溃敌军,随后席卷山东诸郡。”  

袁耀迅速回复了阎象,坚铮的做出了决断。  

出兵援救一事刻不容缓!  

不过,随着袁耀预言之事极为准确后,袁术原本心高气傲的性子也略微有所收敛,开始逐渐肯纳人言…  

两日后。  

袁术以乐就、梁刚为将,尽起主力三万余众出封丘,渡济水,直取匡亭前线。  

只不过。  

袁军主力初一渡河,尚还未集结起来,便遭至了早已于济水北岸潜藏等待的曹军大举进攻。  

军阵正中高台上,曹操身席战袍,执剑而立,鹰目俯堪全局,目视着己方的攻击,身旁则是身着厚棉袍的程昱、戏忠等心腹谋臣。  

瞧着袁军各部尚未立足岸边便遭受到己方进攻,现已是逐步落入下风,反观己方士卒呈现越战越勇之势。  

曹操一时大喜,抚须笑道:“袁军虽众,却不堪一击尔!”  

“袁公路倚仗袁氏之力方有今日之势,实则不过是一蠢材。”  

此话落罢,曹操面上呈现大笑、羡慕嫉妒的神情。  

凭借着袁氏四世三公的民望,就连袁术这等纨绔都能成一番大事,想他曹操自负身怀雄才伟略,如今却只能依附袁绍,看他人眼色行事。  

老天何其不公?  

一旁,戏忠也适时的拱手言道:“主公只需今日彻底击溃袁术势力,那接下来必然势力发展迅速,平定中原诸郡将指日可待。”  

“到那时,主公亦将不必看袁氏眼色行事,可与之抗衡。”  

一席豪言不由令曹操心境再度舒畅。  

他笑看戏忠数眼,随即面色瞬间严肃起来,再度传令:  

“命夏侯惇加紧进攻力度,争取在日落之前令袁军溃散。”  

“喏。”  

令旗摇动,传令兵纵马奔赴传令。  

正压阵指挥的夏侯惇手执大刀,双目炯炯有神,身席战袍,英气逼人的纵马居于阵间,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士卒进攻。  

当接到加紧进攻的指令,他更是大刀高举,高喝道:“命刀盾手迅速压进,长枪兵紧随其后压上,弓弩手守护两翼,避免敌军反击。”  

道道指令迅速下达,随之夏侯惇亲提大刀率亲卫骑士直直杀入袁军阵间。  

一柄大刀直冲袁军阵间,好似如龙似虎般,砍翻了一位位靠近的袁卒,却无人能够抗衡。  

瞧着自家将军如此神勇,麾下军士军心士气大受鼓舞,纷纷自发高吼着:“杀,杀…”  

顿时间,曹军再度爆发出极为强悍的战力。  

袁军各部已经陷入苦战间,越发难以抵挡…  

军阵正中。  

袁术目视着敌将夏侯惇奋勇当先冲杀于前仿若无人之境般,便不由心生怒意,厉喝道:  

“传令梁刚、乐就,给本将围杀那位猖狂的敌将。”  

号令传下。  

梁刚、乐就收拢军士,重新结成阵势围杀着夏侯惇的突击。  

只是,夏侯惇却怡然不惧,依然率部直突军阵,沿途无阻挡之人。  

二人见状,连是纵马挺刀而来。  

下一刻,三人战至一团。  

虽然夏侯惇以一敌二,但一柄大刀拿捏掌中亦是刀法精湛,不仅连破二人招数,反而压制着他们的攻势,占据了上风。  

约占二十余合,梁、乐二人彻底落入下风。  

后方。  

瞧着夏侯惇竟然如此神勇,己方二将合力都无法拿下时,他怒火不由越发之盛,望向从旁时刻护卫不离左右的纪灵,厉声道:  

“纪灵,本将命你直取敌将,务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