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上下两手(2/3)
书记有点紧急任务要交给我办,今天的会就先到这里了。相关议题我们抽时间再讨论,大家看好不好?”
副手们有些羡慕地看着刘大江这位新班长,有些人还在心中暗自感叹,同样是粤海县的本地干部,为什么只有刘大江能够在段志魁和钱云枫倒台之后依旧吃得开,更是摇身一变,成了小赵书记跟前地红人呢?只是同人不同命啊。还有些人心中暗想,看来这个做官也跟下围棋一样。至少要有两个眼啊,这样才能左右逢源,在官场上成为一条活龙。如果只有一个眼,不管看着声势多大,终究不过是一条死蛇而已。
那么这个刘大江是什么人呢?他怎么会当上粤海县公安局局长呢?
刘大江也是土生土长的粤海县人。司法学校毕业后分配回粤海县法院,从基层做起,最后做到粤海县法院院长。按照刘大江这个岁数,能考上中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刘大江内心里也把自己看成文化人,在骨子里跟段志魁、钱云枫这些部队转业回来的军队干部有隔阂,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大老粗,所以平时也和段志魁走动,但是并不十分紧密,勉强算是段系干部的外围成员。而段志魁也不怎么习惯刘大江骨子里那种酸腐地文人气息,只是看在刘大江也是粤海县本地干部大前提下。多少也照应刘大江一点。
这次粤海县政坛大地震,段志魁、钱云枫、常自鸣、李胜年等一批重量级人物纷纷落马,让上级领导对粤海县地官员很有一些看法。所以这次粤海县出现的很多职位空缺,都是从上面空降下来地。但是具体到公安局局长的人选的时候,海州市领导在征求赵长风的意见时,赵长风却推荐了原粤海县法院院长刘大江调任粤海县公安局任局长。
那么赵长风为什么会推荐刘大江担任粤海县公安局局长呢?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赵长风认为公安局局长人选对粤海县治安形势影响举足轻重,所以需要一个了解和熟悉本地情况的干部出任公安局局长。在这个时候,李尚银向赵长风推荐了刘大江。他们两个都曾经是段志魁身边的人。平时私交不错。
赵长风听了李尚银的推荐,又详细了解了一下刘大江的情况。知道刘大江这个人虽然是粤海县本地干部,但是风评尚好,作为段系干部中地一员,刘大江能够在这次政坛大地震中全身而退,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至少刘大江没有什么经济问题,否则这次政坛大地震他也逃不过去。尔后赵长风又把刘大江叫过来谈一次话,发现刘大江还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干劲的人,最后就同意了刘大江出任粤海县公安局局长,当然,只是公安局局长,政法委书记和县委常委这两个职务,刘大江暂时是不可能兼上的。
赵长风同意刘大江出任公安局局长,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比如有一个原因就是安抚粤海县本地干部惶惶的人心。钱云枫、段志魁、常自鸣、李胜年等人地垮台,对粤海县本地干部心理上有着巨大的冲击,在他们潜意识中,难免会以为赵长风不仅仅是针对钱云枫、段志魁这些人的,而是针对着全体粤海县本地出身的干部地。而把刘大江安排到公安局局长的位置上,就等于是告诉这些粤海县本地干部,这一切只是就事论事,钱云枫、段志魁的倒台只是因为他们贪污、走私等等罪过,而不是因为他们是粤海本地人。刘大江也是粤海县本地人,为什么就能够走到公安局局长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当然,还有一个理由大家都明白,但是绝对都不会说出来的,那就是赵长风让刘大江出任公安局局长,实际上是“盘活”粤海县干部资源。
为什么说“盘活”粤海县干部资源呢?就那粤海县公安局局长来说,无非是从粤海县本地提拔,或者从粤海县以外其他地方调过来。但是从粤海县以外其他地方调过来,赵长风最多只能盘活一个干部资源。比如,赵长风可以做一做工作,把海州市某个和自己关系好的人。或者其他地方自己所看好的人调过来,这不过只是动了一个干部。
如果是从粤海县内部自己解决呢?那效果就大不一样。
比如现在,刘大江从法院院长调到公安局任局长,那么法院院长的位子是不是空出来了?那么当初为双规裴可安、王庄贤等人立下大功地审计局李局长就可以调到法院法院任院长。而审计局局长又出现了空缺,那么物价局的洛局长是不是可以考虑调过来?县党史办的刘主任是不是可以到物价局任局长?党史办主任地空缺是不是又要找人填上?如是等等,这样一连串动作,可以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干部。包括下面很多部门的科长、副科长,都能因为刘大江出任公安局局长而挪动一下位子。这样子一来。仅仅是公安局局长一个位子,就能让很多干部满意,这种盘活干部资源的效果,又岂是从外面调过来一个公安局局长所能达到的?
对刘大江来说,这也是一个好事情,虽然表面上看来,目前他担任的公安局局长和原来担任地法院院长级别一样。但是在公安局局长地位置上,只要和书记搞好关系。那么一般都会担任政法委书记,而成了政法委书记后,就差不多等于半只脚踏入了县委常委会的门槛,如没有意外情况发生,都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县委常委。而县委常委。可就是县领导了,比副县长地位还要搞,这可不是区区的一个法院院长所能比拟的。
刘大江本来以为,随着段志魁的倒台。他这个法院院长也干不了多长时
副手们有些羡慕地看着刘大江这位新班长,有些人还在心中暗自感叹,同样是粤海县的本地干部,为什么只有刘大江能够在段志魁和钱云枫倒台之后依旧吃得开,更是摇身一变,成了小赵书记跟前地红人呢?只是同人不同命啊。还有些人心中暗想,看来这个做官也跟下围棋一样。至少要有两个眼啊,这样才能左右逢源,在官场上成为一条活龙。如果只有一个眼,不管看着声势多大,终究不过是一条死蛇而已。
那么这个刘大江是什么人呢?他怎么会当上粤海县公安局局长呢?
刘大江也是土生土长的粤海县人。司法学校毕业后分配回粤海县法院,从基层做起,最后做到粤海县法院院长。按照刘大江这个岁数,能考上中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刘大江内心里也把自己看成文化人,在骨子里跟段志魁、钱云枫这些部队转业回来的军队干部有隔阂,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大老粗,所以平时也和段志魁走动,但是并不十分紧密,勉强算是段系干部的外围成员。而段志魁也不怎么习惯刘大江骨子里那种酸腐地文人气息,只是看在刘大江也是粤海县本地干部大前提下。多少也照应刘大江一点。
这次粤海县政坛大地震,段志魁、钱云枫、常自鸣、李胜年等一批重量级人物纷纷落马,让上级领导对粤海县地官员很有一些看法。所以这次粤海县出现的很多职位空缺,都是从上面空降下来地。但是具体到公安局局长的人选的时候,海州市领导在征求赵长风的意见时,赵长风却推荐了原粤海县法院院长刘大江调任粤海县公安局任局长。
那么赵长风为什么会推荐刘大江担任粤海县公安局局长呢?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赵长风认为公安局局长人选对粤海县治安形势影响举足轻重,所以需要一个了解和熟悉本地情况的干部出任公安局局长。在这个时候,李尚银向赵长风推荐了刘大江。他们两个都曾经是段志魁身边的人。平时私交不错。
赵长风听了李尚银的推荐,又详细了解了一下刘大江的情况。知道刘大江这个人虽然是粤海县本地干部,但是风评尚好,作为段系干部中地一员,刘大江能够在这次政坛大地震中全身而退,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至少刘大江没有什么经济问题,否则这次政坛大地震他也逃不过去。尔后赵长风又把刘大江叫过来谈一次话,发现刘大江还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干劲的人,最后就同意了刘大江出任粤海县公安局局长,当然,只是公安局局长,政法委书记和县委常委这两个职务,刘大江暂时是不可能兼上的。
赵长风同意刘大江出任公安局局长,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比如有一个原因就是安抚粤海县本地干部惶惶的人心。钱云枫、段志魁、常自鸣、李胜年等人地垮台,对粤海县本地干部心理上有着巨大的冲击,在他们潜意识中,难免会以为赵长风不仅仅是针对钱云枫、段志魁这些人的,而是针对着全体粤海县本地出身的干部地。而把刘大江安排到公安局局长的位置上,就等于是告诉这些粤海县本地干部,这一切只是就事论事,钱云枫、段志魁的倒台只是因为他们贪污、走私等等罪过,而不是因为他们是粤海本地人。刘大江也是粤海县本地人,为什么就能够走到公安局局长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当然,还有一个理由大家都明白,但是绝对都不会说出来的,那就是赵长风让刘大江出任公安局局长,实际上是“盘活”粤海县干部资源。
为什么说“盘活”粤海县干部资源呢?就那粤海县公安局局长来说,无非是从粤海县本地提拔,或者从粤海县以外其他地方调过来。但是从粤海县以外其他地方调过来,赵长风最多只能盘活一个干部资源。比如,赵长风可以做一做工作,把海州市某个和自己关系好的人。或者其他地方自己所看好的人调过来,这不过只是动了一个干部。
如果是从粤海县内部自己解决呢?那效果就大不一样。
比如现在,刘大江从法院院长调到公安局任局长,那么法院院长的位子是不是空出来了?那么当初为双规裴可安、王庄贤等人立下大功地审计局李局长就可以调到法院法院任院长。而审计局局长又出现了空缺,那么物价局的洛局长是不是可以考虑调过来?县党史办的刘主任是不是可以到物价局任局长?党史办主任地空缺是不是又要找人填上?如是等等,这样一连串动作,可以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干部。包括下面很多部门的科长、副科长,都能因为刘大江出任公安局局长而挪动一下位子。这样子一来。仅仅是公安局局长一个位子,就能让很多干部满意,这种盘活干部资源的效果,又岂是从外面调过来一个公安局局长所能达到的?
对刘大江来说,这也是一个好事情,虽然表面上看来,目前他担任的公安局局长和原来担任地法院院长级别一样。但是在公安局局长地位置上,只要和书记搞好关系。那么一般都会担任政法委书记,而成了政法委书记后,就差不多等于半只脚踏入了县委常委会的门槛,如没有意外情况发生,都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县委常委。而县委常委。可就是县领导了,比副县长地位还要搞,这可不是区区的一个法院院长所能比拟的。
刘大江本来以为,随着段志魁的倒台。他这个法院院长也干不了多长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