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杀赵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啊!当啷!  

孙觌的惨叫声和金将手中长刀断裂的声音同时响起,长刀金将连反应都没有,就被陈逊从眉心向下卸劈成两半。  

陌刀刀势不止,继续前行,朝着金将后面的金兵上寮而去,又是一刀毙命。  

连续两刀,陈逊已完全冲入金兵人群之中,长刀顺势卸向下,然后横扫。  

啊!啊!啊!…  

刀刃范围内的金兵全部被扫飞,皮开肉绽。  

看守赵桓的金兵很快被陈逊清理干净。  

不过由于进攻方只有陈逊一人,且在夜色之下,肯定有金兵逃跑报信。  

所以留给陈逊的时间可以说是分秒必争。  

回头一看,孙觌趴在地上,脑袋下的土地被血染红,已经一动不动,确认刚才被陈逊一脚给踩死了。  

转头一脚踹开院门。  

门外的打斗早已经引起了院子里的人注意,他们不清楚外面发生了什么,也不敢打开门来看。现在门突然被大力踹开,吓的院子里的人齐齐往后退了一步,中间一人退的慢了,反而被显到了最前面。  

“官家在哪?我是来救他的。”看这些人都穿的贵气,陈逊也分不清谁是谁。  

“万万不可,这样必然会惹怒了金人,后果不堪设想。”中间的人连连摆手拒绝。  

看来这些人都不是宋官家。  

“带我去见官家,我有要事禀报。”陈逊只能换个要求。  

“不可不可,你有什么事给我说就好。”又是中间这人阻拦,不知道是不是陈逊进门之后两句话都摆在了“忠宋”的立场上,这人竟然拒绝的越来越有底气起来。  

“磨叽!”陈逊直接提刀前行。  

现在时间宝贵,不敢多耽搁,否则肯定会被得知消息赶过来的金兵团团围住,到时候就麻烦了。  

“站住,不可惊扰了圣驾!”中年人这时候倒是有骨气了,上前一步做阻拦状。  

“挡我者死!”陈逊一刀劈头盖脸的砍去,中年人到死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报出来。  

“告诉我,官家在那里?”陈逊上前抓住一人衣领,呵声问道。  

“你岂敢…”一刀绞首。  

再次抓过一人,同样问道:“官家在那里?”  

这人虽然没有回答,却忍不住将头扭向院子正当中的一间房子里。  

再次一刀绞首。  

门外已经隐约能够听到金人的呼和声。  

陈逊上前一脚踹开正屋房门,看到屋内坐着一个身穿华贵衣裳的年轻男子,借着屋内昏暗的油灯照亮,只能看到其身上的衣服是酱红色。  

“官家?”陈逊问道。  

“来着何人?”年轻人的询问声有些颤抖。  

踹门进屋的陈逊气势太强了,加上满身的鲜血(敌人的),血红色的长刀,没被吓尿已经算是忍性高了。  

陈逊走到赵桓跟前,看着他颤抖的眼神,一时却有些迟疑了。  

这人就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桓,  

杀了他,宋廷就会彻底的陷入群龙无首的态势,或许仍在开封内城的赵佶能够扛起重任,或许他会直接彻底投降金国。  

毕竟赵佶可是比赵桓更怂的一位皇帝。  

犹豫没有持续多久。  

因为陈逊想起了后世历史记载的靖康之变。  

想起了在这段历史中,开封百姓和河北百姓是如何的凄惨。为了筹集金兵索要的金银财宝、女人物资,宋廷是如何的丧心病狂。  

最终导致开封百姓饿的都吃起了死尸,被杀害、被饿死、被劫掠、被掳走的汉人不计其数。  

作为一国之主,做到这种程度,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赵桓,就让我结束你耻辱的一生吧。”陈逊大喊一声,举刀痛快的结束了他的生命。  

“官家!!!”门外传来凄厉的嘶吼。  

原来陈逊进门之后,院子里的大臣也围了上来,只是不敢进屋阻拦。  

看到陈逊就问了一句话,然后便举刀砍死了宋帝,不禁大喊出声。  

“你们这些孬种,下去陪你家主子吧。”杀了赵桓之后,陈逊的杀心已经完全释放,再次冲入院内,对着手无寸铁的宋朝大臣开始大杀特杀。  

“射箭!”门外传来一声女真语,紧接着,陈逊就感到有箭雨射来。  

陈逊快速举起一名大臣遮住自己的头脸。  

噗!噗!…  

密集的箭雨射下,要不是陈逊有三层重甲保护,这一下就交代在这里了。  

院内还活着的宋臣全都没有躲过这一波箭雨,箭雨过后,院子里能站着的只剩陈逊一人。  

扔下手里的“挡箭牌”,伸手拨下插在下半身甲胄上的箭矢,陈逊猛地跳起,开始从屋顶上跑动撤离,几息时间就跑出了箭雨覆盖范围。  

一路不敢停歇,遇到大股的金兵就转向躲开,遇到小股金兵阻拦,就横冲直撞的突围过去。  

再几十息时间过后,陈逊已经能够看见金军大营的木质栅栏。  

“呼!”陈逊大喘一口气,再次提起一股气力,解决了外围零星的拦路金兵,全力一跃,跳过木质栅栏。  

在蒙蒙亮的天色下,外面一片坦途。  

“吼!!!!”陈逊畅快的大吼一声,回首望着一眼看不到边的金军大营,心里异常的痛快。  

“盗马”计划的成功,预示着陈逊之后的计划都有了实施的条件。  

好像老天爷在帮忙一样,让自己在金军大营中遇到了赵桓。  

随着赵桓的死亡,可以说靖康之变最大的耻辱算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