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拖时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行八人,退回小巷,正准备找地方躲藏,突然,旁边一处院子的大门打开,里面走出来十几个身穿陈家军衣服的汉子。  

双方突然相遇,看着对方,都愣住了。  

“这是什么运气啊!!”裴仁最先反应过来,为自己的好运由衷的发出一声感叹。  

沧啷啷!  

双方同时拔出了武器。  

但是朱光和温平不约而同的漏出了绝望的眼神。  

因为这伙陈家军不仅人比己方多,还有手弩。  

“放下武器吧,枉死不值得。”裴仁手持长刀逼近一步道。  

“大官人,你们先走,我们四个殿后。”能够护卫着两人出来的都是忠心之人,在这种绝境之下还没有放弃。  

嗖!嗖!!  

两支弩箭同时命中了开口说话的护卫。  

由于他的提醒,裴仁终于确认被四人护在身后的正是知州朱光和通判温平,以前在大街上见过几面。  

“放下武器吧。”弩箭彻底绝了两人反抗的心里,朱光对剩下的三名护卫命令道。  

广州知州衙门,陈逊坐在堂上,朱光、温平和杨冬(广南东路都总管)三人站在台下。  

看着这三个重量级的宋廷官员,陈逊终于觉得自己手里的牌足够了,可以执行下一步计划了。  

本来没有指望抓住朱光和温平的,这种高官一般都是属耗子的,滑不溜秋。  

原计划是俘虏一大批七、八品的官员,然后跟宋廷谈判。  

现在有了这三人,可以提前开始了。  

“给三位官人看一下。”示意手下将提前准备好的文章递过去。  

三人都没有被捆绑,行动自由未受限,均不明所以的接过三张写满文字的白纸。  

浏览纸上的文章,里面全都是宋廷各代皇帝的丑闻、缺陷、以及咒骂他们的话,后面有一小半是夸陈家庄的,非常浮夸的夸赞。  

朱光看到一半就忍不住将纸丢在地上,气急败坏的骂道:“有辱斯文。”  

温平和杨冬比较识趣,耐着性子看完,然后等待陈逊的下文。  

两人都知道,自己等人活命的机会就在这张纸上,不能莽。  

“想必三位都知道汪似吧?汪伯彦之子。”陈逊道。  

“知道,广州司户参军。”三人中,只有温平开口应道。  

陈逊很满意他的态度,也知道另外两人都在听,所以继续说道:  

“我们陈家庄本都是奉公守法的良善百姓,照章纳税,邻里和睦,远赴海外传播宋家文明,顺便赚点钱维持生计。”陈逊睁眼说起瞎话来也算是一种技能了。  

堂下的三人看着陈逊的表演,全都不明白这是什么套路。  

“可是这汪似,风过留痕,雁过拔毛,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看上了陈家庄那点微不足道的油水,最后闹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也是骑虎难下。”  

朱光表面上伟光正,底下却在认真听陈逊说话,揣摩他的用意,这才两句话,已经差不多明白了。  

“你想受招安?”  

“朱知州不愧是金榜题名的才子,对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心思了解的真清楚。”陈逊立即接话:“若是能够坐着吃饭,谁愿意站在刀尖上?”  

“其实招安不招安的都用不着,只要能让我们陈家庄回到以前安稳的日子就好。”  

陈家庄现在吃下了东莞和广州城,广州城的附郭县有南海县、番禺县,也就是说已经将三个县的地盘吃在了嘴里,之后还会吃下新安县和增城县,后续还有可能有其他县。  

凭借陈家庄目前的人手,要消化这些地盘需要时间。  

陈逊并不是想要真的招安,就是想争取在北宋灭亡之前的这半年,能够别再被官兵骚扰。  

这只是:缓兵之计。  

“不可能的,自正月禁军兵围开封以来,新官家对内非常的‘苛刻’,就连开封顶梁李纲都被罢免了一次,现在要想让官家招安你们,先不说顾不顾得上,以新官家的性子,是不可能的。”朱光摇了摇头。  

陈逊一直注意着朱光说话的表情,他说“苛刻”的时候表情很奇怪,估计本来打算使用的词语更难听,比如“刻薄”之类。  

“我听说,经过开封百姓连命要求,李纲不是已经官复原职?而且金兵不是已经班师北返了?”陈逊问道,这是开封情报站穿回来的情报。  

开封乱成一团乱麻,陈家庄对于这片战乱之地的情报探查工作进行的很艰难。  

“官复原职有什么用,当时开封周边还有二十多万的救援义军,可官家不愿战,又怎么可能胜。”温平补充道:“正月中旬的时候,官家就向金营送质、称侄,金军才班师北返的。”  

原来还有这种事,陈逊方才知道,历史上宋国向金国称侄是从今年正月就开始了。  

陈逊对这段历史不了解,还以为是李纲打跑了金军,之后宋国南迁之后才称侄的。  

这赵桓真是够怂的。  

“无妨的,我们能等,这事也不是着急的事。现在金军北返,想必官家已经腾出了手,可以处理这些俗务了。”计划必须执行,否则近在广西的崔俊如再派十几万大军过来,陈家庄可撑不住。  

“你要放我们走吗?”朱光问道。  

“当然,这是我们陈家庄的诚意。”陈逊点了点头。  

“好,我们回去之后,肯定向官家如实叙述小官人对大宋的孺慕之情。”朱光面上带上了喜色。  

“那小子先谢谢诸位大官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