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目标广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有一个人开始逃跑,自然就有人有样学样。  

禁军忙着守卫中军,无人弹压督战的厢军逃跑的越来越多。  

投石车很快被手雷近距离爆破给破坏干净,庄墙上的守军压力大减,开始压着庄墙下的残余官兵射击。  

火炮轰鸣,霰弹一下子就清空一片敌人,使得官兵的溃败一发不可收拾。  

这场战争发展到目前为止,敌我双方的地位已经完全调转。  

官兵主帅现在成了瓮中之鳖,被陈家庄的马军游弋在周围,逃脱困难。  

陈逊带领的苗刀队破坏完投石车后,也腾出了手,开始整队。  

目标不言而喻。  

就连庄墙上的亲卫步兵都组织了三百人出来,全都是刀盾加弩手组合。  

后面还有辅兵推出来的床子弩,要不是火炮太重,估计也被从庄墙上卸了下来。  

陈逊率领苗刀队来到官兵圆阵前一百步外,看着面前还有一千多人的残余官兵,心里升起了劝降的想法。  

不过很快这个想法就被压了下去。  

这场战争是陈家庄的立威之战,必须尽全功。  

正准备下令开打,没曾想,对面官兵阵营之中升起了白旗。  

他们竟然在人数仍然占优的情况下,投降了。  

陈逊在官兵主帅大帐里审问此次官兵的主帅:都总管(都部署)杨冬。  

这是一个罕见的以武将身份担任都总管实职的人才。  

广南安抚使下辖十几个都总管,只有杨冬一人是武将,其他都总管都是文官,搭配的副都总管才会是武将。  

杨冬能做到这一步除了因为他本身能力强之外,本身具有文人气质也是主要原因。  

就现在来看,站在大帐中央,一身孺装的杨冬,要不是陈逊已经弄清了他的底细,还会以为他是个文官。  

“之前,你应该没有到山穷水尽的程度吧,为什么就投降了?”陈逊问道。  

“结局已定,再打下去,徒增伤亡而已。”杨冬回道。  

“可是在你们这些高官看来,手底下的小兵死多死少又有何妨?只要能消耗贼寇的实力不就是一桩划算的买卖?”  

杨冬听了有些沉默,因为陈逊说的并没有错。  

按照常例,战争的结局应该是由剩余的禁军与陈家庄对耗,自己在亲兵的护卫下逃跑就可以了,犯不着直接投降,成为贼人的阶下囚。  

“此次不一样,我若是再不投降,底下的军将就会替我做出决定。”杨冬解释道。  

原来这次他以都总管身份率军剿匪,但手底下的兵却都是生兵,三州禁军本就有指挥,从边境过来的一军禁军也有一名副都总管指挥。  

可以说,他除了几十名亲兵之外,其他的手下都是临时填充过来的。  

刚开始战局未定,还能顺利指挥。刚才,残兵被陈家庄马军围困,除了投降,已经没有第二条路了。  

蝼蚁尚且偷生,杨冬为了晋升,可以读书扮文人,自然也能实时务的做出能够活命的选择。  

否则,他现在可能已经被手下的军将,绞首作为投名状了。  

陈逊挥了挥手,让手下将其带下去继续审问,自己则走出大帐。  

庄里的辅兵已经全都出来了,开始拆卸这处大营,所有的物资拆回去都会有用,就算是作为栅栏的木材,都可以拆回家烧火。  

大营外,官兵已经被全部缴械,所有官兵全都只穿一件单衣,被手持弩弓的亲卫步兵看守着。  

还有一些俘虏被指挥着帮忙打扫战场。  

陈家庄的人面上都带着笑。  

胜利来之不易,这一仗,打赢了上万的官兵,他们也有一些无所畏惧的感觉了。  

“接下来做什么?”陆汇过来问道,一同过来的还有孙正和赖青云。  

“你们觉得呢?”陈逊反问道。  

接连的胜利,让陈逊清楚认识到了东南禁军的虚弱。  

自己或许可以将步子迈大一些。  

“我觉得我们应该乘胜攻打广州。”陆汇一句话说到了陈逊的心坎里。  

闭目回想广州地图。  

除了北部的怀集和清远两县,其他六县全都围绕着广州湾,陈家庄现在掌握了这处海湾的制海权,攻打这些县城确实非常容易。  

至于占领之后的治理问题,手底下的亲卫都已经过长年累月的文化学习,军转官不存在难度。  

“你们两个觉得呢?”陈逊向孙正和赖青云问道。  

“我觉得广州湾旁边的几个县都可以攻下来,包括阳江、归善和海丰县。”孙正回道,建议稍显大胆。  

阳江是南恩州的附郭县,南恩州只有两个县,就是阳江和阳春。既然阳江可下,阳春自然也可以攻下。  

归善是惠州的附郭县,海丰也属于惠州,临海。  

“端州的高要县位于西江下游,四会县位于滑水下游,这两条水路都从广州湾入海,我觉得也可以攻下来。”赖青云建议道,更是大胆的没边。  

四州十二县,凭借陈家庄这点人力,不怕撑死。  

蛇吞象毕竟只是传说。  

“既然你们意见一致,那我们就先保守一点,将广州湾周边的几个县全部拿下,先控制了广州湾的产盐业再说。”陈逊决定道。  

不能盲目的扩展地盘,步子跨太大,容易扯着蛋。  

南恩州、惠州和端州的地盘对于目前的陈家庄来说,重要性并不是很迫切。  

相比较而言,广州湾的这些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