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3章 死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黄昏的感触其实没什么,因为活的朱棣都见过,何况一个朱允炆,黄昏现在只关心他能不能忽悠朱允炆,把追随他的人带到北美大陆去。  

胡濙就不一样了。  

从永乐五年到永乐十八年,整个十三年,他生命中十三年的岁月都在找这个人。  

如今终于找到了。  

如释重负。  

在这一刻,胡濙只觉得一身轻松,他甚至想仰天大笑,然后胡濙就真的笑了,不过比较收敛,只是微微笑了笑。  

沧海珠道:“胡侍郎,贫僧可以跟随你回到应天去。”  

胡濙愣住。  

黄昏心中越发愉快,看样子朱允炆为了救追随他的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了——这根本不是一个帝王该有的心态。  

而是佛家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很好。  

这样自己就能慢慢忽悠他,把追随他的一万多人给笼络起来,到时候自己去北美大陆了,这一万多人怎么着也是一股生力军。  

何况这一万多人还有家眷。  

到时候就是几万人。  

想来朱老板也很喜欢这个解决方案。  

不用背负杀戮暴君的罪名,又完美解决了朱允炆的事情,现在的难题在于自己要从什么地方切入,来说服朱允炆。  

胡濙沉默了一阵,“陛下想知道您在哪里,但不见得想见您。”  

这是实情。  

陛下想知道朱允炆是否还活着,是否还会对他的帝位构成威胁,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朱允炆后,悄悄将他杀了。  

而历史上的朱棣很大概率也是这么做的。  

但朱棣也留了一点仁慈。  

朱允炆终究是当过帝王的人,而且也是他的侄儿,而在宁德发现的奇特塔墓,有龙首石雕,意味着朱棣还是认可朱允炆的帝王待遇。  

只不过后世宁德发现的那个塔墓到底是不是朱允炆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但不管朱允炆怎么死的,朱棣是肯定不想见他。  

朱允炆要是到了应天,消息传出去了,你让朱棣如何给全国交代——还皇位是不可能还的,永远也不可能,更不能当太上皇供养起来。  

所以朱允炆最好的下场,就是悄无声息的死在某个角落里。  

这也是朱棣秘密寻找朱允炆的原因。  

朱允炆显然也知道这个原因,沉默了一阵,“胡侍郎,那如此可行?贫僧愿意圆寂,但求陛下放过宁德这边的前朝旧臣势力。”  

胡濙一脸为难,“这不是小臣能做主的事情。”  

黄昏适时插了一句嘴:“建文陛下,微臣觉得你有点想多了,就算你驾崩——嗯,圆寂了,你觉得陛下会放过这些追随你的人吗,万一他们以后再拥戴你的后人反叛大明呢,而目前大明的盛世,想必你也看在眼里,你觉得到时候是谁受苦?”  

按说,兴亡皆是百姓苦。  

不过现在的大明不一样,随着黄昏的各种改革,现在大明百姓的生活水平,超越了历朝历代,百姓的日子已经奔在温饱线上了。  

朱允炆沉默了。  

这是个死结,他一旦被朱棣发现,他会死,他的追随者也会死。  

这些个道理他一直就知道。  

而这一次和上一次不一样,上一次是黄昏一个人到林墩找到的他,所以他可以继续逃离,但这一次是胡濙找到的。  

整个宁德及其周边的兵力,都能被胡濙调动。  

这是胡濙的特权。  

想必胡濙身上必然有一封朱棣早就写好的圣旨,一旦发现建文帝的踪迹,胡濙就可能调动周边所有卫所的兵力。  

事实上也是如此,胡濙已经将宁德辖境内的兵力全部调动过来了。  

朱允炆沉默了一阵,叹道:“贫僧死不足惜,可那些忠义之人,加上他们的家眷,足足数万人,如果真是因此而全部丧命,这是何等的悲剧。”  

黄昏本来神态轻松,闻言收敛了神态,谨慎认真起来。  

这事确实不能太无知。  

但他没有说话,现在朱允炆还有希望,自己这个时候提出,让追随他的人跟随自己去北美大陆,大概率要被拒绝。  

人只有在绝境中,才会没得选择。  

此事不能操之过急。  

反正看目前这个状况,为了这数万人,自己必须在宁德长久逗留了——就看朱老板会不会亲自来一趟宁德。  

很大概率不来。  

但肯定是要来一个比较重要的人,基本可以确定要么是太子,要么是太孙。  

朱棣要御驾亲征女真。  

太子兼国。  

那么来的就应该是太孙朱瞻基。  

朱允炆又道:“此事难道就没有一点周转余地了?”  

说这话的时候,他看向黄昏。  

朱允炆相信,只要眼前这个大明妖臣愿意帮忙,一定有办法救这一万多的忠义之士,毕竟这个年轻人在朱棣治下,做了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单从杀了两届北镇抚司镇抚使还能全身而退这一点,就绝对是足智多谋的人。  

黄昏差点就说有办法。  

忍住了。  

还不到时候,这个事情还是得等朱瞻基来了之后再提出解决方案,而那个时候,朱允炆和这一万多忠义之士,也陷入绝境,留给他们的选择余地就只有跟随自己去北美大陆。  

于是摇头叹道:“死局了。”  

除非你现在跑路,可胡濙在这里,跑也跑不掉了。  

朱允炆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不过礼佛多年,性格倒是恬淡了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