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4章 飘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靳荣继续问道:“泰山号也会去?”  

黄昏颔首,“会去。”  

靳荣道:“所以,是不是应该让泰山号先行出发了,毕竟这钢铁怪兽对道路的要求比较高,不先一步出发的话,会耽误你的时间。”  

黄昏闻言大喜,“你同意了?”  

靳荣耸耸肩,“我只需要做出个要穿越天山佯攻金帐汗国的样子而已,不算违抗圣旨,没什么风险,大不了对国内就说是拉练西征军,也没人能弹劾我。”  

倒是你。  

作为西征军主帅,跑到瓦剌去,只怕消息传回国内,群臣的弹劾还算好的,关键是陛下的猜忌,这才是致命的危险。  

黄昏大喜,“那就这么决定,明日先让泰山号先行一步,从哈密卫那边机动到瓦剌境内去,嗯,关于通关手续,需要咱们两人联名发文书,这不是事,至于我去瓦剌的通关文书,也不是难事,我思忖了一下,只要你同意,我基本上能无所阻碍的去往瓦剌境内。”  

西征军主帅和副帅因为战略要求,需要主帅去瓦剌一趟,这事还办不了?  

就算没有过关文书,各地的守将也不敢阻拦。  

西征军毕竟是处于战事中的军队,就算不是正常的人事变动,西征军主帅去一趟瓦剌见一下太孙,也没什么不妥。  

何况关西七卫这边大多都是靳荣的心腹。  

瓦剌那边是太孙在留守。  

太孙还能不配合黄昏?  

当然,黄昏到了瓦剌之后,还需要说服太孙更加配合,如此才能让一柄匕首悄无声息的插入金帐汗国的心脏中去。  

关于此事,黄昏其实有个腹黑的想法。  

那就是把太孙拖下水。  

倒不是找背锅的,主要是朱瞻基这货还需要锻炼,毕竟黄昏认为如果这货的能力不更加出色,将来又可能像丢了交趾那样,丢掉大部分外扩征服的土地。  

黄昏坚定态度,靳荣也不好说什么,正打算离开去做准备,忽然一名亲兵跑过来,说道:“黄帅,靳帅,京畿来人,是五百京营士卒拱卫着一位贵公子模样,大概约莫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说有事要拜谒黄帅!”  

黄昏唔了声,“贵公子?名帖呢?”  

二十来岁的年轻贵公子?  

是谁?  

竟然能动用五百京营士卒从应天拱卫着来轮台,这待遇俨然是朱瞻基才有的。  

亲兵递上名帖。  

黄昏翻开一看,略过前面前面那一段拍马屁的客套话,直接看落名,缓缓念道:“朝鲜世子李裪敬上。”倏然愣住了。  

李裪?  

朝鲜世子?  

这莫不是朝鲜李氏王朝那个在后世名望最高的世宗李裪。  

虽然黄昏不熟悉朝鲜的历史,但对于这个人,其实只要对亚洲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李裪之于朝鲜,犹在黎利之于交趾之上。  

简单直接一点,李裪在朝鲜历史上的地位,就像是盛唐的唐玄宗,汉朝的文景二帝…是朝鲜李氏王朝最出名的盛世明君。  

朝鲜历史三大明君中,李裪几乎可以排第一。  

犹在其父李芳远之上。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后世的韩国电影电视剧中,世宗李裪是出镜率最高的历史人物,几乎是属于全民偶像的那种。  

因为李裪打造出了朝鲜王朝最为辉煌的盛世!  

他甚至创造出了“谚文”。  

这是用朝鲜语创造出来的文字,在此之前,朝鲜是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朝鲜那边的尿性大家也都知道,在李裪如此的功绩之下,后世的韩国几乎把李裪吹捧成了世界第一的明君。  

也是个不要脸。  

至少李裪这个级别的,在中国历史上,可以拉一大把出来稳稳压住他一头。  

文、景之流的就不提。  

欺负人。  

汉武帝什么的也不说了。  

就用一个不太出名的隋文帝,开创科举一事,就可以压住李裪了,所以说啊,有些东西都是被人吹捧起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朝鲜世宗从应天跑到轮台来拜谒自己,黄昏还是有点飘了。  

我黄某人何德何能,能让朝鲜的世宗如此屈尊降贵,不远千里的从应天跑到这边塞轮台来拜谒——是拜谒。  

这个态度很难让人不飘。  

只是转念一想,有个锤子的飘头,他李裪是韩国吹捧的千古明君没错,但老子可是杖责过朱瞻基的人,还对朱高炽爱答不理。  

我大明的仁宣两位君王,难道比你李裪档次低?  

不可能嘛。  

淡定淡定。  

何况你李裪现在还只是个世子,如今老子辅佐朱棣打造出来的大明新气象,已经不可能让你李裪成长为被后世吹捧成千古明君的样子了。  

你在我这里,最多就是和交趾的黎利一个档次。  

倒也有点好奇,问那名亲兵,“就只有李裪一个人来了,知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来?”  

这事确实透着奇怪。  

朝鲜的世子在春节去应天朝贡,这很正常,可比不远千里跑到轮台来拜谒一个大明的臣子,这就让人无法想象。  

陛下会同意?  

靳荣也有些好奇,“这个朝鲜世子来轮台,有五百京营士卒拱卫,看样子是陛下首肯了的,可什么事需要一位世子来大明的边塞找你商谈?陛下不能决断么,这事着实让人想不明白。”  

那名亲兵道:“我们的袍泽检查过了,五百京营士卒确实货真价实,随之而来的,还有陛下赏赐给两位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