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黄昏坐下,问道:“诸位,可有良策解决这个问题。”  

知道了原因,问题却不好解决。  

三万块马蹄铁,没点时间换不过来,关键是现在也没有这个时间给你去打造改良的马蹄铁——你要是敢大规模动战马,别人马哈木得到消息就敢全军出击吞掉你的三万神机营。  

等等…  

老子的战马是神机营用的。  

而且神机营就算没有战马,面对敌人大军全力出击,也可以利用火铳站在阵型,打一场漂亮的防守战役。  

根本无所畏惧。  

于是黄昏自问自答:“现在鞑靼区域的民心可用,我们迅速抽调人造新的马蹄铁,并请本地牧民帮忙,这样就有足够的人手和装备。如此将五千到一万数量的战马置换马蹄铁,也不影响我们的合围姿态,马哈木得到消息也不敢对咱们出兵,诸位以为如何?”  

自然是没有疑问的。  

麾下这三万神机营中没有靖难老将,也没有靖难老将的功勋之后,黄昏有绝对的声望和地位可以压住一切杂音。  

当初在瓦剌区域分兵去安加拉河流域时,就是故意如此选择的。  

没办法,黄昏在军中声望太差。  

而朱瞻基作为太孙,不管你是靖难老将还是功勋之后,他单单一个太孙身份就可以将你压住,雄霸那边是吴哥大军,也需要一些老将去坐镇。  

所以黄昏这三万大军的将领全是军中的后起之秀。  

有能力者众。  

有声望者少。  

众多中高层将领闻言之后,大多沉思了片刻,便觉得这是最好的策略。  

于是散会。  

很快,草原上响起了打铁声,声声入耳,敲打在三万神机营将士的心中,也沉重的敲打在撒儿都鲁的马哈木心中。  

草原上战事不断。  

只要黄昏的三万神机营不动,彼此双方就心知肚明,没到最后的大决战,而大明这边有足够的耐心和底气可以拖下去。  

说来说去,都是因为水泥官道保证后勤带来的底气。  

而瓦剌大军那边也有足够的耐心和底气。  

首先,大明的北伐大军从瓦剌来到鞑靼区域了,这就意味着家乡那边没事,只要能坚持过这最后的大决战,再差入冬后也能回到家乡去。  

最好的局面,就是这一战将大明北伐精锐打光,然后瓦剌就可以占据整个鞑靼区域,和瓦剌区域连成一片,这样一来,瓦剌势力大增,以后大明再想北伐,没个三五十万人根本别做梦。  

这底气来源于地利和天时。  

而地利…  

瓦剌的大军妹妹看到撒儿都鲁那城市群高大的钢铁城池,已经城市里那些大多都是水泥钢筋修筑的建筑。  

这样的城市实在太强大。  

守,无惧火炮。  

更无惧火攻。  

草原上也不会有水攻的机会,而且城内也有无数的水井,不怕对方断水,粮草则可以以镇北和归南为据点,去周边区域强征。  

何况马哈木还派了人去女真那边。  

马哈木希望女真也趁机搞事,这样的话长平布政司和奴儿干那边,就要自顾不暇。  

撒儿都鲁那边,战事很少。  

战事不断的地方在延平。  

延平作为两座布政司之一,靠近独石关,现在成了瓦剌大军的门户,最后的大决战中,延平的地位极其重要。  

所以延平那边开始承受吴哥三万大军和大明从边关抽调出来的兵力,共计五万人的猛攻——当瓦剌大军进入城市群后,大明已经不担心太平和暖答失会绕路去奔袭独石关了。  

所以独石关等地的守兵齐出。  

当然,延平的战事还有一个目的:转移瓦剌的注意力,确保另一个大计划的实施。  

徐辉祖的北上。  

徐辉祖不是一个人北上。  

是一支军队。  

而这个军队人不多,确却的说兵力很少。  

只有五千人。  

其中战斗人员只有五百人左右。  

剩下的四千五百人都是为这五百人做后勤保障。  

但是现在,整个大明的目光中心其实都在这五百人身上,都在等待着黄昏打造出来的这五百人能否成为大明放弃延平和顺平的底气!  

如果成功,大明雄师将成为古往今来最强军队。  

然而徐辉祖北上走得很慢。  

很慢很慢。  

应天,洪继来站在火炮场,看着远处那一个无比巨大的凹坑,如今作为军器院的军器令,洪继来是这个世界上最懂火器的人。  

他知道,世界变了。  

随着徐辉祖北上,之后的世界会进入火器时代。  

而带领世界走入火器时代的人,不是自己。  

是黄昏。  

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利用黄昏的理念,设计研发出更多的火器,以确保大明雄师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  

想到这洪继来看着手上的一叠纸张,有些振奋。  

手上的也是一件火器设计图。  

只是设计图而已。  

里面运作的各种元件,都还需要军器院按照设计的方向投入巨资去研发,一旦研发出来并且量产配备军中,战争将变成另外一番姿态。  

而现在,自己就要去觐见陛下,说服陛下从国库拨钱。  

这很难。  

因为研发这件火器需要的钱将是一个无底洞。  

而且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成功。  

但洪继来没想到的是,来到乾清殿,朱棣接过设计图看了约莫小半个时候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