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三章 复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黄昏一番话,说得朱棣忧心忡忡的离去。  

朱棣不得不重新思考,大明按照黄昏的时代商行这么折腾下去,到底是好是坏,他说的那些改革,很多东西都让朱棣感到恐惧。  

现在停止还来得及。  

不说全盘否定,至少否定那些让朱棣感到恐惧的东西。  

比如…  

朱棣在回去的路上想了很久,发现黄昏现在做的事情,好像没有让自己恐惧的东西?  

医疗改革带来了粮食危机。  

但红薯的出现解决了。  

火器提升…  

这是大明受益,历史上历代君王最难啃的漠北,被自己一举打下了鞑靼,按照趋势发展下去,兀良哈和瓦剌归属大明疆域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货币改革?  

货币改革目前来说一切良好,因为用宝钞取代金银,现在大明境内的各项涉及到货币的事情,运作起来都方便了无数倍。  

貌似也是好事。  

农业改革?  

推广红薯这些西洋作物,能解决粮食危机,这哪是朱棣恐惧的事情,更是他期待的事情。  

仔细一算,朱棣恐惧的是教育改革和土地改革。  

教育改革,牵扯到全天下读书人的利益。  

土地改革,牵扯到全天下的地主的利益。  

这基本上就涉及到了整个大明高级阶层的利益!  

朱棣明白一个道理:皇权很大,但再大的皇权没有读书人和地主、世家这些高级阶层的支持,改朝换代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所以朱棣有些恐惧。  

在这两件事上,他不敢相信黄昏,也不敢举国之力去施行改革。  

可是守成的话…  

已经改革导致的人的改变,包括思想和经济以及需求,都会和守成的经济、思想和利益产生矛盾冲突,最终升级为阶级的社会的冲突。  

那一天…  

朱棣想到这里打了个寒颤。  

会动乱!  

怎么办?  

朱棣开始茫然了,他不知道今后还应不应该让黄昏继续改革下去。  

黄昏终究不是朱棣肚子里的虫,或者说他高看了朱棣的魄力,毕竟朱棣再怎么是永乐大帝,可朱棣要面对的事情,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黄昏送走朱棣后,回到书房,摆开笔墨纸砚开始复盘,清算他已经做了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将要去做的事情。  

不包括郑和下西洋、内阁成立这些历史上必然会出现却因为黄昏的出现而提前那么一年半载的事情:那些是仕途操作。  

黄昏复盘的是他能为这个大明的进步能做的事情。  

第一,已经做了的事情。  

1、火器研发、改革。  

神机营已经成了规模,火器还在源源不断的制作生产,目前军器院那边生产出来的火铳、大炮,已经足够武装八万万人,没办法,现在的大明就是这么有钱任性。  

接下来要做的是利用火器研发所和军器院,将资源和人力优化联合,主要攻坚改进、提升火炮和火铳,让这两种火器成为真正的热武器。  

火炮一个是改进发射流程,二个是改进炮弹。  

火铳也一样。  

2、医疗改革。  

在医院方面一步到位,要在全国大小城市建立公立的医院,只不过这个事情需要工业和经济的支撑,所以需要一步一步的来。  

其次是在发展中成药的同时,开始抗生素这类西药的研发和生产制作。  

不应该说西药了。  

就是中药!  

这方面还需要自己投资去做,只不过也得和医疗改革司那边合作,利用国家层面的力量,要不然只靠时代商行会走很多弯路——毕竟国家有更多的人才和资源。  

也就是说,在忙过这一段时间,需要建立一个医药公司,全力研发抗生素之类的速效药,同时大力研发、提升中医水平,发展中成药产业。  

3、货币改革。  

这个只需要查漏补缺,强化、健全各种货币政策,确保纸币系统健康、安全、优良的继续运转下去,最终让大明宝钞成为全球货币。  

这是个漫长岁月的事情,需要配合殖民手段推行。  

4、农业改革。  

实验田那边还要继续加大力度培育外来物种,同时大力推广红薯、花生、苞谷等作物,确保大明人口暴增下不会出现粮食危机。  

农业部要在这个改革中扮演最为重要的角色。  

5、域外建设。  

这个分国家层面和私人层面。在国家层面,交趾、八百大甸和鞑靼,大明商行大力投入资金,广修官道,分行进驻拓展各行各业的业务,发展当地经济,并由朱棣的圣意为锋芒,在这三地兴修学堂,开始文化入侵,做到最终同化。在私人层面,鞑靼区域自己掌控了的失捏干和马儿哈咱,还有呼兰巴特的一千蚍蜉义从,并在交趾那边组建一支三千人的蚍蜉义从,接下来还会在八百大甸招募蚍蜉义从。  

这几个操作下来,不仅这三个区域未来很可能成为中原王朝永久的属地,自己也有了极大的资本,让时代商行走出大明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这是已经做了的。  

黄昏继续复盘正在做的几件事:  

1、应天全城铺设电网。  

2、全国推广红薯。  

3、清缴白莲社。  

4、拆分明教。  

5、将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赶出大明疆域,让他们作为大明臣子去管理殖民地。  

仔细想了下,正在做的好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